睡觉的时候会努力睁眼人生那么短,不睁眼看现实,哪里做得好学问

今天的阅读评审团栏目,我们发布的是几位评审员对许子东的新书《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的书评。 这本书来源自许子东2016年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的课堂实录,囊括了“五四”文学革命的起源,和对鲁迅、郁达夫、丁玲、茅盾、曹禺、老舍、巴
原标题:人生那么短,不睁眼看现实,哪里做得好学问今天的阅读评审团栏目,我们发布的是几位评审员对许子东的新书《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的书评。这本书来源自许子东2016年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的课堂实录,囊括了“五四”文学革命的起源,和对鲁迅、郁达夫、丁玲、茅盾、曹禺、老舍、巴金、沈从文、张爱玲等主要作家的评述。许子东的讲解,和我们常见的所谓“主流”教材的观点和视角不尽相同。那么《许子东现代文学课》到底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来看看各位评审员这么说。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TheJuryofBooks评审团本期书目《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作者:许子东版本: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6月评审员001范大刀(刚刚考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 ̄▽ ̄)╭)“因为“锵锵”,认识了许子东;因为文学专业,所以会关注他的文学研究;又因为喜欢他的风格,所以好奇这本课堂实录。不过坦白讲,这本课堂实录对即将读博的我来说,还是有点简略。但对刚刚接触文学研究的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和普通文学爱好者,通俗的语言、各种让人惊异的背景材料、今昔对比式的风趣讲解,再加上“延伸阅读”、“经典选读”的补充,内容应该还是足够丰富和精彩。不过,关于这本书,我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在《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的宣传期,“鲁迅是一座山”,“但张爱玲是一条河”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句话。封面亦摘此作引,足证这句话的代表性和精彩之处。在新京报评审团邀请文的评论里,争论最多的,也是鲁迅与张爱玲孰优孰劣的问题。当我收到新书,读着封面的摘录,其实也误以为许子东会挺“张”抑“鲁”,却冷不丁在第二章篇首撞见另一种告白:“我比较喜爱鲁迅,甚至超过我有专书研究的郁达夫和张爱玲”。细想来,“张爱玲热”已持续多年,且至今不止。挺“张”早不再新鲜,脱了章节语境,强调后者的转折句被单独拎出,除了精彩之外,可能还有书商为宣传的一点迎合之意吧。许子东在书中谈“自由”与“平等”时,曾提到相较“平等”,自己“最关心自由价值”。我想,以此来看许子东全书的文学观可能更合适一点。所谓“自由”,即强调“机会平等”,而非独尊某一标准的“结果平等”。若鲁迅是山,其后小山重叠,张爱玲似河,川流而过,那么山水之间的许子东或许既不希望以山阻水,亦无意削山适水,山高水长的完整“山水图”才是他真正醉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图景吧。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评审员002淹然“作为一部课堂讲稿实录,《许子东现代文学课》充满了一种阅读快感,明快而利落。你可以快速建立起对现代文学史的基础认知,还能遇见一些只会在课堂这种特定场合冒出来的有趣论断,比如,“鲁迅是一座山,张爱玲是一条河”。虽然,相比那些更卓著的现代文学研究者,许子东其实没有给出多少深刻的洞见,或是独特的观察角度。这部讲稿所能抵达的边界,终究无法越过一部简明文学入门指南。不过,对今天的读者来说,相比“五四文学好在哪儿”,“为什么要了解五四文学”才是他们真正要问的。很少有文学史课会直面这个问题:究竟为什么要重访“五四”现场?为什么一定要阅读鲁迅?许子东没有绕开这个问题,而是从头到尾反复强调着“五四”的未完成:尽管“五四”时期的主流思潮是“进化论”,但距离“五四”过去一百多年,我们仍活在一种古怪的历史循环中。确实,“五四”唤醒了一些人,“但隔了若干年,无数的群众陷入了另一种昏睡”,历史的悲剧一再重现。许子东说,《狂人日记》《骆驼祥子》仍旧在写我们自己,写今天的中国。这是这部讲稿最大的意义,面对未完成的“五四”,我们要如何是好?阅读评分:6.5分(满分10分)”评审员003堃堃君(弃理从文,有志于文化批判和文化反思)“许子东老师说,他试图“在中国大陆的主流教科书意识形态,和跟海外对这个主流进行挑战的两种力量当中,寻找一个新的可能性”。这正是《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的立意,也是我看此书的切入点。于是在书中我读到了既熟悉又与以往认知不尽相同的鲁迅,巴金,张爱玲…书中引述林毓生的话“鲁迅、陈独秀、胡适这一代人不是反儒家,而是太儒教了。因为用思想、文化来解决社会问题,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亦引述竹内好的话“鲁迅的真诚在于他承认自己虚伪”。这样的解读并没有颠覆传统对鲁迅的认知,而是形成了参差对照,让我离真实的鲁迅更近,也更能理解鲁迅“肩负黑暗闸门”的象征意义。在解读《家》时,书中提到一点,巴金在鸣凤之死上无意中透露了自己传统的价值观。即赞扬鸣凤是个烈女,因为她保持清白。在这一点上,年轻一代与高老太爷是相通的。所以,以革命为主题的小说《家》对传统道德的批判并不及鲁迅《我之节烈观》深刻。对巴金这个有忏悔精神的老人,我足够尊敬。但客观情况确实是,即便在对革命充满热情、相信年轻人更好的巴金身上,我们仍能看到传统旧道德的桎梏。只有跳出所处的文化环境后,才能看出自身的文化禀赋。或许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深。在解读《倾城之恋》时,书中提到“在中国现代文学里,这是女人第一次发出这么世俗、这么实际、这么不浪漫的声音…张爱玲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在于她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女性的声音。”我看过很多解读张爱玲的书,只有这段话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讲得透彻明白。怪不得看惯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我在高三毕业时第一次读张爱玲的书总觉得“别扭”,这种“别扭”正缘于不同。书中给予张爱玲极高的评价,认为张爱玲和鲁迅是最受注意的作家。“不是说张爱玲像鲁迅这么伟大,而是说: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对张爱玲没有沿着鲁迅开拓的现代文学主流方向前进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作为课堂实录,许老师没有忘记自己肩上知识分子的责任,他尽全力为学生做好“启蒙”。他喜欢将文本解读、作家思想与当今社会问题、人性弱点紧密结合,启发学生探讨与思考,赋予现代文学新的生命力。比如,“五四”运动已经过去近一百年,一百年后我们回顾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当时所宣传的“科学”、“民主”是否已经真的做到?今天的人们是清醒过来还是再度陷入昏睡?启蒙是不是仍需继续?但根据法国的启蒙主义,又是谁赋予了启蒙者启蒙的权利?世人皆醉我独醒,什么是醉?什么是醒?如何判断?这些探讨或许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探讨本身深具意义。再如,“平民革命”与“贫民革命”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平民革命”追求自由、平等,“贫民革命”要的是享受成果。这样的革命动机或可解释为什么中国不断的革命,却不断的有悲剧上演。祥子最终的沦落到底有没有自身的问题?有!他丢车之后偷骆驼正是堕落的开始。这种堕落的性质就是,别人对我不好,我也可以对他不好,“以恶抗恶”。所以许老师认为《骆驼祥子》在写我们自己,写今天的中国。当坚守不一定换来好的结果时,还要不要坚守下去?这是直面人性的拷问,这是验证价值观的时刻。我一直很同情葛薇龙,书中对她堕落的原因分析的极为透彻——走出的每一步都有理由,都有一点错,但还是会走,因为说的通。但突然到某个点上,发现自己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了。有点儿类似于温水煮青蛙。葛薇龙的故事之所以让人心惊,因为那是人性的堕落,具有普遍性。也带给我警示。好的文学课应该是好的思想启蒙课,我认为许老师做的很成功。口语化的叙述里不时闪动着智慧之光,读来酣畅淋漓。于是,那个烽烟弥漫的年代,那代知识分子的风采,深沉的思考,种种的努力,价值观的交锋,人性的光辉与黯淡,都波澜壮阔地呈现,并成为我奔赴独立思考道路上的最强助推力。我想这正是阅读经典、研究经典的意义所在!阅读评分:8.5(满分10分)”评审员004念念(“读中文系的人”,不务正业的理想主义者)“现代文学课历代被认为是一门严肃的基础课,同一门课,在许子东先生不一样的叙述中,褪去了传统学术论文般的枯燥晦涩,生动而不失严谨。在严肃知识的讲解中,不仅强调将人物和文本置于当时的具体语境之中,而且观照现代性语境,加入通俗幽默的例子和比喻,其中也不乏以文学理论和美学范畴的概念进行专业解读,正文和旁批相映成趣,唤起入门者的的阅读兴趣,也更易于接受。随着时代和文化语境的不同,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也各有不同。在本书中,既有“鲁郭茅巴老曹”、沈从文和张爱玲的专章讲述,也有对“五四”启蒙话语的反思。许子东在主流意识形态和海外文学史叙述中,不断寻求另一种重构的可能。再读文学史,以“五四”为重要节点,启蒙话语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具有重要影响。本书多次提到鲁迅的“铁屋论”,后来许多学者也开始反思五四“启蒙”,而放置在现代语境下,面对“五四”启蒙及之后的再启蒙,我们需要延续哪些精神,需要如何重新看待和反思启蒙现象?许子东先生说,鲁迅、胡适、郁达夫是八〇后、九〇后,“当初,他们这一代人做事情的时候,都非常年轻,就是今天意义上的八〇后、九〇后。”在我们的思维中,很容易自我想象和建构“大师”的形象,这个形象往往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而许子东先生拿历史上的“大师”和当下年轻人相提并论,他提醒我们,其实“大师”和当下所有年轻人都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曾经也年轻,也会产生彷徨感伤、浪漫激情的情感,哪怕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之下,都可能面临同样的境遇。从另一层面来看,许子东先生也许希望新一代年轻人像先辈那样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坚决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不断变化的语境中,面对“为什么要学习现代文学”的发问,这其实是对文学学科存在合理性的质疑,许多学者仍愿意终其一生,乐此不疲地进行研究,我想其中之一便是“文学是人的文学”,它传达是同你同我一样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鲜活生命的情感。因而,在大浪淘沙后,它仍有存在的价值。阅读评分:9.2分(满分10分)”评审员005HgS(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在拿到书之前,我根据自己看到了的片段,在脑海里虚构了一个形象。像写《文学回忆录》的木心,我总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大概也是语出惊人,甚至咄咄逼人的。他的观点,通过山水之类的比喻强有力的体现出来。但是真正读来,并不是这样。正如这本书的形式,它就像一堂课,有老师自己神采飞扬的点评,也有所有名家的小品作赏读的延伸资料。许子东老师完全不飞扬跋扈,一字一句,每个引用都踏踏实实,又常有新颖的想法。与其他的评论书籍不同的是,这本书也许由于是整理自口述,内容饱含真挚的情感。也许是因为心到口的距离,比到手短一些吧。通过跟作者的情感共鸣,我们直接可以感受到作者与那些大作家的感情碰撞。因为他在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揭示他的视角,并不锋利,但是有力量。我能体会到他对于张爱玲、曹禺年轻时光芒万丈的喜爱,也能理解他在这两人缓缓陨落之后的悲哀。张爱玲的影响,我是从这本书里简单了解到的。她的文字新而大胆,透着灵气,但是往往难见大格局。我一直认为她是非常“那个时代”的作家。因为民国,她得以找到这样一个流离的背景。因为战乱,新旧文化碰撞出她崭新的词句与想法。又因为她那份女人的细腻敏感,她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女人在爱情中的古旧形象。这都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这个时代的人,其实都能算上开天辟地者。从胡适推广白话文,到鲁迅用白话文写《狂人日记》,他们是从洪荒中自己将路走出来的人。而他们又无比谦卑,像鲁迅曾拒绝诺奖。他们不仅仅是在写文字,更多的是在报国。因为这种信念,他们的文字有格外的力量。这本书里对于这整一个历史过程,也有很清晰的描述。我一直十分羡慕这种旧学新学交叉的知识结构,并且总认为我们后来难以写出这样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跟文化上的断层有分不开的关系。也许文学真的诞生于痛苦,所以和平时期的文学注定荒凉。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终审意见综合几位评审员的打分,《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的得分为——8.04分(满分10分)。总得来看,大家对这本《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本书融会许子东几十年的积累,表达出他个人的诸多见解和思考,同时讲课的方式让“金句”迭出,甚至还能通过扫码看视频直播回放,让严肃的现代文学史获得了极为亲民的呈现。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评审团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ErqEDqGr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