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年味渐浓 大堰铜盆面“飘”香_王玲_王绪_比例

乡村年味渐浓 大堰铜盆面“飘”香 记者 赵雪雁 单晓峰 通讯员 赵伊丽 春节临近,乡村的年味渐浓。在大堰镇后畈村,村民王玲甩家门前,3米多长的竹竿上晾晒着一片片白色的圆形面皮,迎风飞扬,成了村里一道奇特的风景。“这是铜盆面,在大堰才见得

乡村年味渐浓 大堰铜盆面“飘”香

记者 赵雪雁 单晓峰 通讯员 赵伊丽

春节临近,乡村的年味渐浓。在大堰镇后畈村,村民王玲甩家门前,3米多长的竹竿上晾晒着一片片白色的圆形面皮,迎风飞扬,成了村里一道奇特的风景。“这是铜盆面,在大堰才见得到哩。”在厨房里忙碌的王玲甩向记者介绍道。

铜盆面是大堰特有的美食,仅流传在大堰镇中心及周边少数村庄,有着近百年历史。铜盆面,顾名思义,铜盆是主要制作工具。走进王玲甩家的厨房,里面蒸汽升腾,王玲甩将一勺浓稠的米浆倒入圆形的铜盆里,左右摇晃均匀后放入滚水中蒸。四五十秒后,她将铜盆取出,用竹片小刀飞快地将蒸熟成形的面皮揭下,晾到竹竿上。只见面皮洁白无瑕、厚薄均匀,热气腾腾间散发着米香。待竹竿晾满面皮,王玲甩的丈夫王绪朋就帮忙拿到屋外,像晾衣服一样,一层又一层,架起了一面迎风飞扬的铜盆面皮“墙”。

虽然叫面,但铜盆面其实是一种米食,由浸泡后的新米混合番薯粉制成米浆,比例大概是10:1。“米和番薯粉的比例调好了,做出来的铜盆面才能不黏且有韧劲。”王玲甩告诉记者,做了20多年铜盆面,具体的比例还是她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来的。王玲甩回忆道,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铜盆面,尤其是过年前,全家上阵调制米浆、蒸面、晾面、切面,格外热闹,年幼的她总会给家里人帮忙。“铜盆面要全手工制作,比较繁琐,这几年做的人渐渐少了。”王玲甩一边蒸面,一边说道。

厨房内,王玲甩忙碌不停,门外的王绪朋也没闲着。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晾晒,面皮的表面微干,王绪朋将面皮收下来,一张张叠好。为防止面皮之间黏住,还要一层层洒上番薯粉。“这是第一遍晒,下一步要将晒好的面皮切成宽1厘米的长条,然后移到竹匾上再晾晒两三天,才算完工。”王绪朋说道,他们每天早上6点多就开始忙碌起来,一天大概可以制作10公斤铜盆面。“做面也是看天吃饭,遇到下雨就不能做了。我们家的面条卖20元一斤,10多年一直是这个价格。”王绪朋说。

除了王玲甩家,大堰镇还有两家仍在坚持制作铜盆面。风干的铜盆面可储藏近一年,食用时,用热水浸泡10分钟,待面条软了,再加上咸菜、肉丝等一起烹饪,入口嫩滑、米香四溢,是附近村民喜爱的主食之一。近些年也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购买,尝一尝这独具大堰特色的山乡滋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ErqNEM5w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