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评【文明网评】男孩质疑“羿射九日”不是一个字的问题

6月14日,针对8岁男孩就语文课本里《羿射九日》进行发问一事,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微博回应称,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6月14日澎湃) 针对小学生的
原标题:【文明网评】男孩质疑“羿射九日”不是一个字的问题6月14日,针对8岁男孩就语文课本里《羿射九日》进行发问一事,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微博回应称,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6月14日澎湃)针对小学生的质疑,人教社的回应是“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言外之意就是,只要将这个“蹚”换掉,换成另外的同义字,就可以了,笔者才疏学浅,实在想不出换成什么字能够避免出现这种错误。很显然,出现这种错误,并不是一个字的问题,而是一种逻辑上的错误。“蹚”字的意思多指“从有水、草的地方走过去”,也就是说,羿走过的地方有水也有草,这明显与前文的“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自相矛盾,既然太阳那么毒辣,江河里的水都被蒸干了,羿怎么可能“蹚过九十九条大河”?至于草,更加不可能存在,太阳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没有水,何来草?因此,这是明显的逻辑错误,而不是这个字用得不恰当,不是换个字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即便改成“翻过、越过”也同样不妥。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不是从这个字上破解,而是从整篇文章的逻辑上去修改,删掉一些可能矛盾的语句,确保逻辑合理,语句通顺,这样的神话故事才完美,无懈可击,达到教育效果。羿射九日属于神话故事,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神话故事情节可以天马行空,但是语言和逻辑却不能自相矛盾。对神话故事进行整理加工,丰富情节,这样可以体现出文化意义,也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但是丰富情节,也应该注重逻辑合理性,字词精准,语言运用恰到好处,这样不仅能够展现编写者的责任和素养,也是基本的底线。羿射九日属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与现代文明相距甚远,即便故事本身具有一些积极意义,但是这样的故事进入教材,能够有多少教育效果,对语文学习有多少作用,实在值得思考。毕竟语文教材容量有限,比起这些子虚乌有的神话故事,还是应该注重贴近现实,多收集一些具有强烈教育意义和价值观塑造的文章。比如,革命先烈英雄实际,当代社会文明模范,经典文学名篇等,至于这些神话故事,还是应该让其存在课外书籍或者教辅材料中,让学生了解即可,没有必要专门在教材中进行深入学习。语文不只是一种工具,不只是教会学生识音认字,还关乎到文字运用和文学鉴赏,关系到思想塑造和价值培养,因此,应该在这些方面着力,将语文当做提升人的思想素质和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学习经典,结合生活,明确语文教学的定位和定义,明确目标和目的,这样才能达到文以载道,以文化之的润化效果。男孩质疑“羿射九日”,这种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权威的行为值得肯定和赞扬,但是对于此事,却不能就事论事,还应该对语文教学的定位和功能进行深层思考,这才是最重要的。(吴彩霞)编辑:谢蔚鸿审核:罗超鹏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zdnK44W6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