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天气还记得淳安这个小山村吗?昔日,它可隐藏着一个兵工厂

红星厂旧址位于汾口镇红星村的桂柱石自然村。作为“小三线”兵工厂,当年的红星厂颇有一些军工企业的神秘色彩。整个兵工厂除职工宿舍、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等生活区之外,其核心单位几乎都隐蔽在青石坪大山北麓的一条狭长山谷里。 红星厂与全国其他众多“小三
原标题:还记得淳安这个小山村吗?昔日,它可隐藏着一个兵工厂红星厂旧址位于汾口镇红星村的桂柱石自然村。作为“小三线”兵工厂,当年的红星厂颇有一些军工企业的神秘色彩。整个兵工厂除职工宿舍、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等生活区之外,其核心单位几乎都隐蔽在青石坪大山北麓的一条狭长山谷里。红星厂与全国其他众多“小三线”兵工厂一样,是那个特殊历史年代的产物。三五、四五计划期间,浙江共建成22家军工企业。我们淳安境内就有国营红星机械厂、红卫机械厂、先锋机械厂和东方机械厂4家军工企业,还建成了与之配套的红旗火力发电厂(位于百亩畈中宅村)、东风火力发电厂(位于威坪东方机械厂)、霞源山水力发电厂、毛竹源专用码头。最初的红星厂与红卫厂同属一套领导班子。对外称浙西第一化工厂,内部称国营9364厂,分为四小区。一区、二区、三区在横沿公社百亩畈,即后来的红卫厂。四区在郑家公社桂柱石村,即后来的红星厂。工厂于1964年开始筹建,次年开工建设,年底开始投入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选自哈尔滨等老军工基地和部队。同时,开设浙西第一半工半读机械技术学校,招收萧山、余姚、淳安的学生,专门为兵工厂培养工人。淳安县则全力支持工程兴建,划拨土地,调用木材砖瓦等物资,组织工匠和民工参与建设。建厂伊始,可谓筚路蓝缕,创业维艰。一位经历原红星厂建厂过程的老职工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坐火车至衢州,然后转乘长途汽车,行程150多公里,于1966年3月10日到达淳安县汾口镇横沿村。我们厂的厂名叫996厂,和另一个9364厂合并一套领导班子分别同时筹建的。厂址在桂柱石村后面的山坞子里,山不算高,但连绵不断。从一个山口走进一个主山沟,约长2000多米,蜿蜒曲折,另有次山沟七、八条,向左右延伸,我们厂的各生产车间就分别建在这些山沟里面。从山口外面看不出里面会有什么目标,是符合靠山隐蔽要求的。工厂对外厂名叫浙西第一化工厂,两厂分开后改称红星机械厂。我们来到时,基建才刚刚开始,临时先租住在横沿村农民家中,接着是买好柴米,过起了日子,当时的生活很不方便......”1966年,国营9364厂分为红星机械厂和红卫机械厂。红星厂主要生产82迫击炮引信,小型钢珠手榴弹;红卫厂则主要生产手榴弹雷管、地雷雷管,后来也生产部分民用雷管。那个时期的汾口辖区内,除了红星厂和红卫厂之外,还有一个更神秘的兵工厂。那就是隐蔽在汾口公社林深源村的先锋机械厂(国营5316厂),我们本地人都管它叫“703”厂。与其他三家兵工厂不同,先锋厂生产枪炮子弹的车间全都设在山体开凿出来的岩洞里。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兵工厂逐步实行军转民。红星厂也在1981年到1982年间,逐步完成了军转民。告别了兵工厂的身份,并更名为浙江钟厂,主要生产“寿星牌”台钟和落地摆钟。在军转民过渡期,红星厂曾在生产军工产品的同时,还先后生产过衣柜上的金属拉手,制衣用拷边机等民用产品。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由于淳安山区远离城市,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严重制约工厂向外拓展市场的步伐。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经浙江省国防工业办公室的批准,于1987年开始外迁嘉兴,隶属嘉兴市轻工业局。迁厂过程陆陆续续持续了三年时间,至1990年才全部完成工厂的整体搬迁。从此,曾经的红星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曾经喧闹的山谷也重新回归寂静。如今的红星厂旧址,昔日的厂房依然默默坚守在那个偏僻的山谷中,荒芜的厂区,破败的厂房,斑驳的墙体,犹如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的老人,在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早已远去的红星厂,在那个特殊年代里,那一段曾经的辉煌。版权归淳安发布所有,转载须告知!作者:蒋光利图片由汾口镇提供责任编辑:蔡君楠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26WGxzR6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