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图片走进黄帝故里,看看黄帝的创造和发明都有什么?

“我们是炎黄子孙!”这是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们班主任老师讲的最多的一句话。但那个时候,真的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貌似好像当时认为就是“我们是中国人”的意思。 时光冉冉,转眼长大成人,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无止无休的社会活动充斥着我的每一天,竟然从
原标题:走进黄帝故里,看看黄帝的创造和发明都有什么?“我们是炎黄子孙!”这是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们班主任老师讲的最多的一句话。但那个时候,真的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貌似好像当时认为就是“我们是中国人”的意思。时光冉冉,转眼长大成人,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无止无休的社会活动充斥着我的每一天,竟然从来也没有认真思考,什么是:“我们是炎黄子孙!”这句话的本质意义。黄帝他不知道,在他以后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每个朝代,他的后世子孙们,再也没有人忘记他,因为他是我们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天水市,甘肃省的一个地级城市。在它的新城,有一个城市广场,叫“轩辕广场”,算我孤陋寡闻,这也许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黄帝名称命名的城市广场。当我们赶到这个广场时,虽然几近黄昏时分,但天象却非常好。只见天空被沧桑感历史感极强的乌云所笼罩。巨型黄帝雕像,站立在中华大地上,黄帝的目光凝重而深远,只见他举着他的左手,他这是在向苍天招手,展示博大的胸怀和气度,还是在向他的子民招手,呼唤团结起来,共同创造一个崭新世界?站在轩辕广场,望着轩辕黄帝巨型雕像,虽心潮澎湃,但竟一时说不清心潮澎湃的原因!是啊,黄帝毕竟距离我们今天实在是太远了,但如果把这个时间放到宇宙上相比,只是转眼瞬间……史书推算,黄帝的在世时间为公元前2717-前2599年,这么说他老人家有118岁?相传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这样的奇人奇才从古到今有的是,我相信。关于黄帝的一些情况,因其前后经历了四五千年,究其真谬,已经毫无意义,但读《史记·五帝本纪》关于黄帝的记载,还是得到了很多关于他的信息。史记中说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仅仅一百多个字,把黄帝的一生功绩,全部写了下来,这是司马迁的口气和风格。我就想问问司马迁,你老人家就不能多写几字吗?估计司马迁老人一定会说:“其他的我也不知道啊?我也不能瞎说吧?要不你们后世之人怎么明辨咱们中国历史呢?”“好吧!您老人家说的对,我就不问您老人家了!”不管怎么说,司马迁已经明白无误的说明了,黄帝最伟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我们华夏大地。可以想像,那个时候,我们先祖们农耕工作几乎是处于“副业”地位,而渔猎和采果才是他们的主业。吃饭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人类压倒一切的大事。所谓民以食为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于是,人们为了生活,为了一口吃的,一但经常采果渔猎的地方有陌生人来,这怎么行?这是我的地方,再说东西都让你弄走了,我吃啥?这个时候,发生口角、撕打甚至群战不可避免。但在争斗的过程,也产生了融合,就是同化者留,异化者去,当然更多的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奴。这样,小的群体变成了大的群体,人是群居动物,众者力量大,生存机率高,在此趋势下,大的群体逐渐融合演化成了部族,成了有组织的社会。部族之间不断的争斗,不断的融合,最终形成了国家雏形……毫无疑问,黄帝时期,也是这样。据记载,炎帝神农氏管治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不止。黄帝便乘时而起,打败不同的部族,其余部族的首领亦纷纷归附,于是形成炎帝、黄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黄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东方。炎帝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走,向黄帝求救。黄帝在三年中与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最后黄帝集结在涿鹿上与蚩尤决战,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终于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色尚黄,于是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人要吃饭,生产要提高,社会要发展,作为国家“老大”的黄帝,自然要组织一帮子信得过并有才能之人,一起呕心沥血、披襟斩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而努力着,这叫黄帝的“痛并快乐着……”正因为如此,黄帝时期的人类原始文明处于萌芽阶段,社会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所以那个时期,人类早期文明应该是一个大爆发性阶段。所以,黄帝时期所发明创造的东西,剔除后世不断完善升级因素,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应用。对我们华夏后世的影响也是最大。因为我们现在的很多东西,都可以从那个时候的文明上,找到影子,甚至实物。别的不说,由于当时的农耕技术薄弱,只是吃饭方面的一个补充,前面说了,是副业嘛,但光靠采果渔猎已经完全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当时的人们就意识到,农业的发展必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所以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许多创造发明,都是在这种社会需求环境下开展的。黄帝对农业的发明创造,主要是施行了井田制。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这里的“公”字,很有意义,后来的公里、公分等等,大概也都源于此。我想这个“公”,应该是具有公共的,社会的,国家的,公平的,公正的意思。在对农田实行耕作制,播种五谷杂粮的过程中,相应也就发展了农业原始科学,比如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目的是增产。在这个同时,我们的先祖们又发明了农业比较原始工具杵臼,这种工具,现在很多地方都在用,去年在贵州雷山过苗年、之前到吉林延边等等,都见过并体验过,主要是将熟米杵碎杵细,以做粘糕。在缝织方面方面,发明了机杼,进行纺织。现在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仍然在使用,我也都有见过。有了织布技术,就制作出了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这样,我们的先祖们就可以“臭美”啦!不过,那个时候纺织的发展,从穿着外观上,更明确直白的分化了贫富贵贱。服装,当然是身份的象征啦!直到今天,人们还乐此不疲,追捧不已,尤其是姑娘们,你们今天穿着的美丽服装,可是人家黄帝时期的,一定别忘了感谢他老人家啊!哈哈!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但在黄帝之前,也就是距今七八千年前,我们的先祖们已经掌握了制陶技艺,无论是我前些日子去的距今5000至5500年的辽宁朝阳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还是前两天去的距今4800至8000年的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都发掘出了精美的陶器。应该说,黄帝时期,是制陶业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所制陶品,因社会的需求,也呈现出更适用、更多样化、更精美的特点。在冶炼方面,黄帝时期炼铜得到快速发展,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其实在这里我是不愿意提到鼎的,因为当这个世界出现第一个鼎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黄帝“升了天”,离开了人世。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在黄帝的晚年,发明了鼎。当第一个鼎被铸造出来时,天上突然飞下来一条龙,那条龙有着威武的眼睛和长长的、闪着银光的龙须,整个龙身透着金光,降临时好像带来万匹的金锻,笼罩了整个天空。黄帝和大臣都很吃惊,那只龙慢慢靠近黄帝,眼神变得十分温和,忽然开口对黄帝说:\"天帝非常高兴看到你促使中国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来带你升天去觐见天帝。“黄帝一听,点了点头,就跨上龙背,并且对群臣说:\"天帝要召见我了,你们多保重,再会了。”“请让我们追随您去吧!\"大臣们说完,就一涌而上,希望爬上龙背,随黄帝一起走。可是那只龙却扭动身躯,把那些人都摔了下来。金龙带着黄帝快速飞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云雾中了。群臣没有办法,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黄帝升天而去。一位大臣看着天空,若有所思地说着:\"并不是每个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黄帝那样伟大的人,才有资格呢!\"后来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帝王,就把黄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龙去鼎湖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唉!不说了,说说黄帝时期的建筑方面吧!这一项就太重要了,服装已经显示出了贫富贵贱,建筑方面更是如此。黄帝时期,已经开始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怎么样?那个时候的建筑,已经朝着更高级更复杂的工艺技术水平方向发展。说实话,在建筑方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即使是现代的人,都是望尘莫及的。直到现在,相信很多人也都和我一样,对于古建筑那些复杂构件的名称,基本都叫不出来,实在是惭愧不已。再说说交通方面吧!黄帝时期已经完全可以设计制造舟楫啦!用以在河湖上打渔、出行,渔业的生产力也相应的得到迅速提高。人们乘船,可以到更远的地方“串亲访友”推杯换盏啦!哈哈!对了,还有那个时候的日常生活方面,黄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熟食、粥、饭、酒、肉等,亲朋好友来聚会,可以美美的吃大餐啦,不知他们那个时候做的鱼虾蟹蚌,都怎么做的,一定很好吃吧!瞧我这个大吃货大馋鬼。当然在生产生活中他们还发明了尺、斗、规矩仪、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火灯、床、席、蹴踘等。屋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讲究啦,这样即有利于生产,又提高了生活质量,很多人的生活,已经变得美美的啦!上面大家看到的,黄帝时期的这些创造发明,是不是很多东西我们现在还在用?是不是我们现在还都离不了,你说黄帝伟大不?根据据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记载:“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上邽城就是今天水市,在天水市之东七十里,就是清水县山门镇的白河村,我们那天走进黄帝故里,这个白河村后,我就有个疑问,即使是我们现在,从清水县城,驱车到达黄帝故里,也是翻山越岭,路窄弯多,那个时候,黄帝是如何走出大山的?他是如何了解外面世界的?那个时候一定没有“村村通”的公路吧,即使是有简易的路,那是谁修的?为什么要修路?修这条路要通往何方?如果没有路,那黄帝是骑马?骑牛?骑驴出去的?但不管怎么说,黄帝是走出去了,正向前面说的,他老人家成为了我们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还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实在是利害之极。在清水县的轩辕湖公园,黄昏将过,夜晚来临,黄帝的故事还在传讼。有一种感觉,现在这里无论演绎什么,好像都与黄帝有关系,即使是我们在轩辕湖公园欣赏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道教音乐,看到参加表演的老艺术家穿的服装,我还以为是轩辕黄帝的。哈哈!【作者简介】王刚:专栏作家、摄影达人、旅行达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乐途灵感旅行家、旅游博主。《今日头条》2017年十大旅游传播之星。《今日头条》2017年十大旅游爆款微头条。入驻20余家网络自媒体平台。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BrgAJjpd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