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讲座讲座实录|郑岩:艺术史中的「变废为宝」

约1530年的版画,描绘新教徒对于天主教圣像的破坏 近年来,有关美术史的课题、书籍和文化课程开始蹿红,原本被人们忽视的美术史越来越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关注,那么美术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怎样的发展历史,美术史中被忽略的毁灭和重生具有怎样的故
原标题:讲座实录|郑岩:艺术史中的「变废为宝」约1530年的版画,描绘新教徒对于天主教圣像的破坏近年来,有关美术史的课题、书籍和文化课程开始蹿红,原本被人们忽视的美术史越来越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关注,那么美术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怎样的发展历史,美术史中被忽略的毁灭和重生具有怎样的故事和价值呢?虎什哈读书会邀请中央美院教授,图书馆馆长郑岩老师为到场观众讲述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郑岩老师首先为大家简单梳理了传统艺术史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近些年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西方美术史的产生跟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息息相关,冲击教堂的激烈群众运动在破坏圣像的同时,也让早期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艺术作品离开了宗教环境,流入民间,当人们用审美和世俗的眼光重新审视和归类它们的时候,一边剥离其中的宗教意义,发掘其中的艺术价值,一边追溯更早时期为艺术而艺术创作的作品,就慢慢形成了“我们今天看上去传承有序的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一直到当代艺术,这样一个线性的艺术史”在郑岩老师看来,艺术史起源于碎片,人们在破碎的材料和证据之中建立起了对历史的认知和书写。无论是欧洲宗教改革的打碎圣象行动,还是唐武宗的灭佛运动对寺庙壁画的破坏,人们都是在被破坏的艺术碎片中拼凑出来对艺术史体系最初的认识和建构,而这种基于材料碎片寻出的规律和完成的线性历史写作正不断引发反思和挑战。考古出身的郑岩老师对残片、碎片还拥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让我拿到一个残片的时候会感到那种破裂带给我们的一种触觉和一种它的脆弱和那种扎伤你的一种感觉”,与之相伴的是对碎片整合、历史写作的反思——“一个作品的诞生和它的破坏和他的再拼合,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会产生某些有意思的东西?当满地碎片变成了博物馆展出时和历史书写时的样子,是不是有些东西被忽略和遗忘了?”以博物馆分类展览为例,按照雕塑分类的标准,凡是三维立体的艺术造像都被放进了雕像馆,但是庙宇里的佛像和墓葬里出土的陶俑明显拥有清晰的界限,大家注重外在形态的相似和分类,却忽略了它的内在意义的不同。当美术史谈论一尊佛像只把它放到一个雕塑的概念里去解读的话,势必会遗漏其中更加重要和宝贵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敦煌269窟北涼(397-439)一旦人们忽视了碎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就无法真正挖掘碎片的真正价值。郑岩老师同到场诸位分享了自己对青州龙兴寺的造像残块的分析观点。宋人已经习惯将打碎的造像看成法身舍利,造像佛本身的粉碎被联想为佛的涅槃,因此青州龙兴寺舍利塔供养的舍利就是造像的碎片,“人们通过这样一套理论来化解灭佛运动灾难给他们带来的心灵创伤,这是疗伤的一套说辞”,因此即使造像的碎块如今已不具备任何形象和审美价值,但它却拥有超越视觉概念的深刻文化意义,如果不能挖掘到碎片的深层内涵,也就无法感受它们鲜活的生命和珍贵的价值。“一件艺术品它的意义不只是它在历史上生住异灭,起承转合,还有各种不同层层叠叠的意义和产生的新的故事,这些故事的真假变得不再重要,它可能是附会上去的,但是它之所以可以附会上去,是因为它有一个特定的需求,有特定的人的利益,有特定的背景,使它产生了这些意义和故事,而这些东西又变成一种真实的历史。”郑岩老师详细地梳理了自己对灵岩寺铁袈裟的考证和分析,通过挖掘那些被人们忽略和遗漏的历史事实与故事,指出艺术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生命和新内涵的事实。在郑岩老师看来,连艺术残片的恢复与进入博物馆的过程,都是赋予艺术品新生命的过程,而每一个艺术品的毁灭与重生的过程都会产生新的内涵与意义。郑岩老师又特别讲述了清代雍正年间内务府员外郎唐英“变废为宝”的故事,唐英早在杜尚之前就能够把寻常之物或者无用之物变成神圣的艺术品,艺术品的价值远不止外在的造型和美感,而更在于其被赋予的文化意义和内涵,通过意义的联系和故事的塑造就能够赋予艺术品新的价值和生命。在谈起艺术家张小涛的画作时,郑岩老师分享了他对艺术史写作的反思和看法。“张小涛之前并不知道钱舜举,也没看过他的画作,却使用了如此惊人相似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这是我考虑的问题,就是到底艺术史是什么东西?”由此,郑岩老师认为,这种古今重合足以证明,美术史在从古至今并不是一个断裂的线性结构,而是一个可能出现小间隔的连续整体,古人面对得很多的问题,我们今天仍然会面对,艺术家在回答同样问题的时候,就可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形式。然而,即使在回答艺术是什么的时候,艺术家也往往需要通过打碎又重合的方式赋予艺术一种可见的形式和意义。郑岩老师通过分享徐冰老师过海关的趣事,展示了定义艺术与理解艺术的困难,艺术家很难同海关检查人员讲清楚一包尘土就是他的艺术作品,但是当艺术家把尘土塑成雕塑就能顺利过关,一过海关,艺术家再把雕塑打碎成土,还原自己的艺术品。“他必须用一个传统的方式给人讲清楚,同时他又把传统的概念打破,使得艺术的概念向前发展。”在打碎和重塑之间,艺术品的内涵不断发生翻转,连同艺术的定义和表达方式都不断进行着更新和发展。(本文未经主讲者审订)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42wKevB6A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