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火人6少数民族文学发展,需要更多“凑火人”

不久前,云南省作协组织了一次人口较少民族文学培训班,从全国各地邀请来一系列著名作家、知名编辑,为当地景颇、德昂等多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作者们进行为期几天的文学培训。如何找寻本民族独特的题材视角,如何用与时俱进的笔触书写本民族的现代史诗……深入细
原标题:少数民族文学发展,需要更多“凑火人”不久前,云南省作协组织了一次人口较少民族文学培训班,从全国各地邀请来一系列著名作家、知名编辑,为当地景颇、德昂等多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作者们进行为期几天的文学培训。如何找寻本民族独特的题材视角,如何用与时俱进的笔触书写本民族的现代史诗……深入细致的专业辅导,“大开眼界”的交流分享,犹如一盏盏灯火,为这些少数民族作家照出前行的创作之路。尽管少数民族佳作代代涌现,然而当下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却并非充分平衡。一些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生产力水平较低,生活地域偏僻闭塞,长期以来文化发展滞后,文学创作更是一个难题。尤其像基诺、独龙等“直过民族”,虽从社会形态上顺利转入现代,但文学创作水准却难以朝夕间成熟起来。如何提升人口较少民族的整体文学素养,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相比于文化市场的复杂喧嚣,培训班里的学员们创作心态更加纯粹。一位怒族学员说,自己喜欢写作就是源于对生活的感动。多年前他在一处偏僻的独龙族村寨里教书,当地人说独龙语,自己初来乍到,语言不通,非常孤独。然而,村民们热情让他倍感“意外”,常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送到他的厨房,甚至把整鸡带来,让他补营养。淳朴真挚的村民心意,激发起他强烈的创作欲望,“要为这个山村记录些什么,要让人们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于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就讲述这条独龙江边的故事,八易其稿,终发表在一个县级刊物上。“虽然刊物的级别没那么高,但我很满足,因为我要表达的故事能有人看到,这就够了。”在这里,文学剥离了功利讨巧的外衣,回归于单纯的喜好与表达的渴望。当然,喜好与渴望的背后更渗透着一种使命和责任。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绝大部分没有自己的文字,祖辈流传下的英雄传说、创世想象、迁徙历史、爱情故事,通过代代口传流淌至今,是极为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民族虽小,但听老人们讲过很多本民族动人的传说故事。我读过书,能写字,有义务去把这些故事书写出来,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民族。”这位普米族作家正在撰写一部关于普米族祖先迁徙历史的“寻根文学”,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普米族,关注普米族。正因为带着纯粹的写作初心和责任意识,这样的培训更是一次有的放矢的指导。有好故事但缺少出色的写法,有好素材但缺乏优秀的建构力,培训的过程就是“助长补短”的过程,也是作家们加强民族间交流、拓展创作视野的契机。找准本民族的“文化食材”,提升加工文字的“厨艺”,做出引人称赞的“文学佳肴”,是所有国人的期待。“生活中有时我们这些作家就像火塘里的柴块,没人凑火,慢慢就灭了。我们把这样培训班的组织者比作凑火之人,让我们能感受到满满的动力和温暖。”这是一位景颇族学员的心声,我想也是所有人口较少民族作家们的心声。愿这种凑火之旅薪火相传,照亮民族文学多彩的新篇章。(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王子潇)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PVdLQk4D6Q.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