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周末读书】道可道,非常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公众号 阿甘看天下 中秋刀光后,深秋凉意一天天浸润。在这样一个寂寥凄清的周末,扯点儿啥好呢?这也敏感那也碰瓷,总不能天天学胖胖的鸵鸟拱沙子吧?沏一盅清茶,晨风中怔怔出了会儿神,突然忆起了荣夷公和虢公长父。非常时期,历史总让
原标题:【周末读书】道可道,非常道转载请注明出处:公众号阿甘看天下中秋刀光后,深秋凉意一天天浸润。在这样一个寂寥凄清的周末,扯点儿啥好呢?这也敏感那也碰瓷,总不能天天学胖胖的鸵鸟拱沙子吧?沏一盅清茶,晨风中怔怔出了会儿神,突然忆起了荣夷公和虢公长父。非常时期,历史总让人浮想联翩。人老奸,驴老猾,兔子老了鹰难拿。人作为万物灵长,并不能完全摆脱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果上了些年纪,在趋吉避凶的本能驱使下,极易产生消极避世之念。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上,就是日渐疏远儒家入世有为、报国济民之宏愿,转而追求人生下半场精致利己、出世无为的生活真谛,进而和老庄之道愈来愈觉亲近。道家鼻祖老子所著道德经,讲的是自然之道和人之修德。笔者一位故人,日前刚拿到副厅级终身饭票,就因贪墨败度被喝茶,再见时颇有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之意。临别潸然,谓囹圄内终日唯以道德经释怀,悔往昔沉浮宦海无心参悟,乃致有今日之祸。笔者默然无对,人在仕途、财运亨通时,有谁能忍得青灯古卷之冷清呢?上篇明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是千古奇书道德经开篇气象。世人读老子,洞览全篇者稀,浅尝辄止者众,慎终如始者稀,有始无终者众。何也?盖因一遇疑问不得其解,兴趣先减了三分,疑问愈多愈加兴味索然,终至半途而废。而倒在开篇这几句的,众生中不在少数。抛砖引玉。道就是自然规律,它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但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道路;名是人类加诸于世间万物的称谓,但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姓名之名。天地初生之际,世间万物并无名称;世间万物有了名称后,便像母亲一样派生出无数新生事物来。因此,经常心中无欲、保持客观,就能观察到世间万物的奥妙本质;经常心怀欲望、陷入主观,便只能看得到世间万物一边一角这些表面现象。事物的本质和表象,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出现,但名称却不一样,同样被称作深邃奥妙。深邃难解,奥妙难言,这就是抽象天地万物之间内在规律的道。打个比方。经济之道讲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后者一旦束缚了前者而又拒绝革新,下场必然是被取而代之。上下五千年,一圈一圈或大或小的同心圆,述说着一部接一部新兴-发展-堕落-取代的轮回史,而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根本原因,就是家天下抑或是集团天下公器私用,终至腐朽堕落的生产关系桎梏了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只为满足消费,否则本末倒置过度投资,必然招致产能过剩,继而酿成经济危机。而靠投机取巧的行政化消灭过剩产能,又必然造成资源浪费。浪费不光可耻,它还逆天,而逆天是要遭受天谴的。道德经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损不足奉有余,恰是王朝更迭之祸根。完全市场经济崇尚的是自由竞争,三教九流的从业者在道德、法度框架内贤者胜出、劣者淘汰,一切交由市场裁夺。三公九卿的职责呢,就是宣讲王道、教化国民,制定法度并监督实施,而力戒自身入场获利,否则便是官商勾结的取祸之道。两百多年来,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创造的财富、文明有目共睹,尽管也有瑕疵,但比起披着市场外衣的权力主导型经济,高下优劣一目了然。权力公有、财产私有,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低效甚至无效投资,避免名为资产实为负债的产生。道德经上篇讲道,道是客观的,是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下篇讲德。德是什么?德是人的行为准则,德是主观的,是道在人心中的镜像。人之立,立在尊道贵德。下篇修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是老子下半篇德经开篇,直指人心更值得咀嚼玩味。「无为」二字贯穿整部道德经,并非解作‘无所作为’,而是不做违反道的事。无私欲做事是「无以为」,而「有以为」类似儒家学说中「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上等有德之人,不刻意表现自己有德,所以有真德。下等有德之人,刻意表现自己没有失去德,所以反而会丧失真德。上等有德之人不违反道,也没有私欲动机这样去做。下等有德之人违反道,是因为有私欲动机这样去做。上等有仁之人行仁,是没有私欲动机的行仁。上等有义之人举义,是有私欲动机的刻意举义。上等有礼之人倡礼却无人响应,于是只能撸起袖子动手拉人就范、强加于人。所以,失道之人只能退而追求局部之道,也就是德;失德之人只能退而追求局部之德,也就是仁;失仁之人只能退而追求局部之仁,也就是义;不仁不义之人只能再退,追求表面上的尊卑之礼。礼这个东西是道被(层层)削薄后的产物,是祸乱的源头。上述这些自诩懂得道德仁义礼的人,看到的其实只是道的表面,这就是愚昧之始。因此,大丈夫要立足于加强道而不是削弱道,要立足于追求道的内在本质,而不是追逐道的表面现象,要舍弃道德仁义礼的虚华表面,而去追求道的厚实本质。老子的道德观,粗看之下晦涩难明,甚至让人昏昏欲睡。但结合五千年华夏文明史细思之下,却又无不应验。古拙质朴的三皇五帝时代,公权力推行禅让制,尊道贵德天下大治,甚至民不知有君;及至禹夏商周往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不论家天下还是变种集团天下,崇尚外儒内法,篡夺公天下后距离道德渐行渐远。法家讲严刑峻法,而即使是儒家力推的仁义礼,终究沦为政客们遮羞的华丽外衣,仁义的外衣下,法度森严、尊卑有别的「礼制」才是贴身内衣。儒家亚圣孟子提倡「四端」学说,讲「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而当王朝更迭、被动处于卑位的社会下层并不情愿响应礼制时,此时上层的恻隐之仁、羞恶之义、辞让之礼就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攘臂而扔之」的暴力了。更荒唐的是,礼法社会中,「礼」还是一个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掌握所有社会资源生杀予夺大权的阶层,往往通过礼这个工具,把自己打扮成普罗大众的救世主和奴仆。仔细想想,从天子帝王称孤道寡,到物业公司言必称一心一意为业主效劳,都是礼之一字的精巧盗用。谁是主人、谁是奴仆,谁还没有自知之明呢?尾声。老子的思想博大深邃,凭藉对自然、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乱世前从容辞掉周朝图书馆长这份体制内公务员工作,独自骑青牛西出函谷关避世。而其在关前留下的这短短五千言,是人类历史上用字最少、却含义最为深刻的哲学集大成巨著,完全代表了先秦诸子百家时代华夏哲学的巅峰水准。这座巅峰俯瞰后世,纵然秦汉雄壮、唐宋风流、民国璀璨……这些或长或短的历史时代都只能仰之弥高。往期不可见文章,请移步同名公众号『阿甘看天下』查看。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ArpDlDA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