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美学年会“2018中国电影美学年会”在长春召开,探讨中国电影美学的变迁与传承

文|姬政鹏 编辑|如 今 9月5日下午,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室、中国长春电影节组委会承办的“2018年中国电影美学年会”在长春举行,本次年会以“中国电影的美学形态:变迁与传承”为
原标题:“2018年中国电影美学年会”在长春举行,探讨中国电影美学形态的变迁与传承文|姬政鹏编辑|如今9月5日下午,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室、中国长春电影节组委会承办的“2018年中国电影美学年会”在长春举行,本次年会以“中国电影的美学形态:变迁与传承”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借助具体影片或实例,围绕“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新态”、“当下电影创作的视觉伦理与价值建构”、“当代中国电影与审美教育”等论题,从方法、态度、发展、创新等多个方面表达了对于中国电影美学的感受和建议。国家电影局艺术处处长陆亮,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张小光出席会议并致辞。陆亮在致辞中提到:“40年来,中国电影美学建设的问题始终伴随着中国电影的演进。特别是当下,中国电影创作急切需要技术创新与品质升级,需要电影美学建设给予后台支持。”他还从两方面强调了保持电影研究与时代精神对话关系的重要性,“一方面,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品格;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经过了十五、六年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电影美学研究确实需要更开放的视野和现代性转型,以为时代指明中国电影应该具备的美学标准、美学风格与美学态度。”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电影改革进入到产业升级、创作升级、技术升级的新时代,中国电影创作越来越呈现出多品种、多类型、多样化的局面,艺术质量与美学观念成为中国电影亟待加强的重要环节,当下的中国电影理论建设要更好地与中国电影创作和产业实践相结合。张小光表示:“当前,中国电影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为化解难题和应对挑战,中国电影理论建设要紧贴当下电影改革发展实际。深入挖掘电影美学对于国产影片、作品创作和文化主体性建设的价值及作用。为中国电影改革和产业发展做好理论储备和实践引领工作。我们今天的美学年会将延续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学探讨,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重新关注电影美学的意义和形态,思考电影美学对于中国电影创作、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建设的价值和作用,探讨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风格与美学学理建构,为中国电影进一步发展做好理论后盾和前瞻准备,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真正作用。”张小光还在会议上表示,中国电影美学年会本次是首届,将来也会作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重点工作进行持续推进。在明天上午的讨论中,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简述中国电影美学的形态演进)、影视风向标主编胡建礼(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新态)、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陈犀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美学发展研究)、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霞(简述中国电影美学中的寓言化倾向与流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境由心生”:从一个角度认识中国电影的情景关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刚(媒介影像阅读经验与电影本体美学的重构)、影视独舌主编李星文(电影爆款的数据读解和精神发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用影像改变世界)等也将分别就各自的主题进行发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丁亚平电影怎样照见生活:新语境下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问题怎样在影像表层真实之下呈现电影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认识和理解,是最近这些年来国产电影的基本创作趋向,我研究了近年来的国产电影,特别是现实题材电影,我觉得发生了四个革命性的重要变化。第一、是军事题材、战争题材的影片有了突出的表现。电影的主旋律表现,由主流电影转向新主流电影,这个学界讨论得比较多,这个确实是突出的趋向;第二、是反映真实的电影影响力在增加,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构成了当下现实主义的基本形态和新的表现方法;第三、国产电影,特别是合拍片,这些年来塑造出了一大批典型人物,构成了当下与未来的电影史的代表;第四、电影的超越性显著增强,这也是从最广泛的意义来理解电影美学主观性的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文艺界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我觉得急需电影工作者反思电影美学的变化,要积极自觉地去建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形成科学的电影美的表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吴琼法国理论视域下的电影研究我关注一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叫座不叫好的电影?好片非常少,但是所谓的票房都非常好,今天我从理论的层面讨论这个问题,电影生产的核心,从某种意义角度来说,如果把电影视为认同的机器,商业片、公益电影或者是其他的艺术片,认同发生一定会有,认同失败也一定会出现。所以,我们单从认同考察电影生产的时候,电影的生产者或者导演要制造认同点,我们发现明星、剧情、技术特效、角色等可以成为认同点,甚至《战狼》式的意识形态,都有可能构成为我们的认同点,或者至少生产者认为这些东西是他要给予观众受众的一个认同点。所以在这个层面来讲,一旦认同点的效果真实地发生了,那么这个影片是不是好的影片就不重要了,今天个别影片希望借助明星保证票房,一些观众说只要谁谁谁在里面,管他什么影片,都可以,其实你只不过就是给观众一个认同点。这涉及当下社会本身受众的一种心理构成上的问题。但我们作为电影生产而言到底该怎么样给予观众好的认同点?需要我们从电影生产层面进行重新思考。《当代电影》杂志社主编皇甫宜川现实主义精神:从方法到态度我们讨论现实主义的目的是为了中国电影的继续发展,我们希望中国的电影越来越好,在此我提几点建议:第一、通过讨论我们可以看出现实主义在当下的态度,以现实主义的态度面对当下、面对历史,面对未来的时候,可能会拍出好电影,这是对制片人的提示,对投资方的提示;第二、我们光有这样的态度不够,我们对中外历史的学习,对当代电影艺术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电影创作本身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很多电影人在电影技法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就去拍电影,拍出来肯定不理想;第三、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基础,我们要提倡变迁的态度,现实主义的力量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表达,如果这种力量能够找到合适的形式与观众形成共鸣,这种共鸣就能让我们与电影中的人物融为一体,电影就有可能影响改变我们的生活,并最终改变我们自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教研室教授余开亮当代现实主义电影创新的理论契机、社会语境与美学策略我们对现实主义的新时代创新进行研究后发现,它应该实现一种古典和现代的综合。是与现实保持关系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要融入现代美学、现代艺术本身的一种拉近。比如《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为什么能够成功,这部电影对现实的反映没有贾樟柯的作品强,但是它可以成功,电影本身是消费文化,或者是大众文化,我们必须立足这样的基础上来讲我们怎么样进行创新的问题,这是它的背景。现实主义在中国来讲,包括我们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一直以来坚持的主流是现实主义原则或现实主义态度,所以天然在中国具有最为深广的基础,不管是从官方,还是从大众本身,还是从资本等方面,都是中国电影发展非常重要并值得去选择的路径,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很重要的探讨方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传统与商业类型电影的创新现实主义电影是类型化、模式化的,现实主义电影基本做到了两种形象,一个是小知识分子和白领生活都市当中,第二是现实主义电影强调要讲底层人、讲劳动者、讲普通人,把底层劳动者塑造成有道德感的人,这是现实主义的传统电影。50年代到90年代的主旋律电影中,我们创造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人民电影,这些现实主义电影的生产模式、生产逻辑是大制片厂式的生产模式,大家用相似的创造规格生产电影,现在看起来也非常模式化和简单化。但是对于当下的中国现实来说,从文化诉求和电影机制的角度,很难回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模式和生产机制当中,所以我们只能强调类型片或者商业片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感,这个时代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和工业化,中国不再是传统的古典中国,像《后来的我们》、《闪光少女》是既有商业价值,又捕捉到了现实感和时代感的作品,这是我们值得提倡和鼓励的创作方式。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栏目执行主编宋子文中国现代商业电影的大众美学现实主义题材的商业化的创作,目前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急需,为什么说是急需呢?鸡汤式的商业电影目前比较受欢迎,相比之下,现实主义题材发展需要有一个大众化的契机,也需要在目前的大众的心里,他们的精神上、诉求上,人家洒完了鸡汤之后我们狠狠地洒把盐。我们的现实主义创作经历了相当长的寂寞期之后,在逐步完善自我,逐步再寻求改变,寻求改变的时候进行了嫁接与实践。商业片一开始把现实主义题材,用现实主义视角,有了现实主义的壳,开始做尝试。陈可辛都是在做现实主义语境下的商业化实践,他们成为了拓荒人,我们现在只看到了《我不是药神》的市场成功,其中过程也不要被忽视掉,我们一直都是在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发展,这种更加深刻真实地带有现实主义的题材创作,目前迎来了好契机。我们要证明中国电影真正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共命运,不是简单个人化的自爱自怜,至此,中国电影一系列属于自己,而且无法被替代的发展美学才能真正得到丰满。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春节档票房33.6亿创新高《喜欢你》之后这一年多以来没有一部特别卖座的纯粹爱情喜剧。比如,《前任3》、《西虹市首富》,这些电影的主流不是最后爱情成功的团圆式结局,反而是感伤主义大潮的卷土重来,最后爱情都是分手,都是呼应了“爱情是奢侈品,友情是必需品”的思潮,这种和我们的传统有了更多的呼应和回归。比如《后来的我们》,在现实的重压之下,虽然爱情有亲情的助阵,虽然有父亲极力地撮合他们,但是最后爱情还是失败了,男主人公是牺牲了爱情,给女主人公找回了父爱。在亲情、爱情、友情之间的关系又慢慢发生了变化,《西虹市首富》是特例,主人公拥抱了爱情,抛弃了友情,但是这个电影最后的爱情已经转化成了亲情,呼应了《不见不散》的台词,“我们是亲人,而不是爱人”。十年一个时代,2013年的青春片到爱情喜剧的发展,至今没有找到面对新观众的基本类型规范,接下来会不会有真正卖座的话题之作,还有待接下来发展的进一步考察和确认。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林文淇《大佛普拉斯》的新现实主义美学我们都知道现实主义不是写实的,它是有特定的手法的,目前以现实主义的传统写实方式呈现的话,它反而会变成不写实。我现在的初步疑问是,现在这个时代现实主义能够以写实的纪录片方式呈现,为真实的现实题材提供的写实效果,透过方式告诉观众我在讲电影。声明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changhe99.com/a/Wyw5YaGBw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