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叛逆&叛逆期的真相: 这样做,比吼一千句更管用

展开全文前几天,我们读者群里聊到了“叛逆期”的话题。其实,最近我就在遭遇“叛逆期”的烦恼,我跟妞爸吐槽,原来“Terrible 2”、\"Horrible 3\"后面,还有“Mad 4”啊。妞妞前两个月刚过完4岁生日,最近,她的自我意识空前爆发
展开全文

    前几天,我们读者群里聊到了“叛逆期”的话题。其实,最近我就在遭遇“叛逆期”的烦恼,我跟妞爸吐槽,原来“Terrible 2”、"Horrible 3"后面,还有“Mad 4”啊。

    妞妞前两个月刚过完4岁生日,最近,她的自我意识空前爆发,对于自己想做的事异常坚决,要是不顺心,还会海豚音尖叫。尤其难对付的,是这小脑瓜现在智商高了不少,以前用“游戏力”很管用,现在人家只在一旁冷冷看着,就是不上套。

    前几个星期,我还真一下子没适应这种突然发生的节奏转变,母女俩经常进入紧张的“对峙状态”,好多次以我河东狮吼、妞妞嚎啕大哭结束。

    所以最近,我对“叛逆期”有很多反思。

    叛逆,90%不是孩子的错

    说到叛逆期,我就会想起纪录片《零零后》的第一集。

    这一集,讲的是一个叫萌萌的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和父母之间的对抗与隔阂。

    妈妈说,萌萌进入初一之后,根本不跟父母交流了,回家就把门一关,一天也说不了一句话。说起这种转变,妈妈还伤心得掉了眼泪。

    这种成长的阵痛,不仅是孩子的,也是父母的。

    萌萌的爸妈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只能把这一切归咎于“叛逆期”。

    但其实,旁观则明,从里面的一些片段,能看出这样的“叛逆”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比如有一次,萌萌忘记把书包从姥姥家带回来,爸爸给出的惩罚是,书包没拿回来,就不许跟约好的小朋友出去玩了。

    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估计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可能都会下意识地这么处理。

    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本书里,作者讲到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个故事:

    “我清楚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开车送我的一个孩子回学校去取她的书——她把书忘在学校里了。这是她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状况。就在到达学校后,我摆出一副父亲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告诉女儿,要记住把重要的东西放好。第二天,我发现自己找不到汽车钥匙了!”

    有很多看起来合理的要求,静下心来想想,其实并不合理。

    像有一次,我因为妞妞不认真上网课而发脾气,我的逻辑是“这是上课,就应该认真听讲”,这是多年被驯化的产物,似乎很对。但回过头想想,那天试听的课程,真的很乏味,我却要求一个4岁的孩子耐住性子,不展示自己的不耐烦。

    让一个4岁孩子静静坐着,就像让一个初一的孩子绝不能丢三落四一样,太不切实际了。我们对孩子的很多要求是不现实的,超越了孩子的年龄。这其实是在给自己制造失望,给孩子制造失败。

    再比如说,我最容易情绪崩塌的就是晚上,当妞妞在床上翻了一个多小时还不睡的时候。我发脾气似乎很有道理,但这仅仅是因为她没有满足我的需要:快点睡着,好让我去工作。但睡不着,又不是孩子的错!

    生活中,我们会理所当然认为孩子必须满足我们的需要:要出门,孩子就必须马上准备好;要工作,孩子就必须安静……否则就是不听话、唱反调。

    我不喜欢“叛逆期”这个词,这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法。之所以是我们说孩子“逆反”,而不是孩子说我们“逆反”,并不见得是大人多有道理,不过是我们年纪比较大罢了。说的尖锐一点,我们不过是在“以大欺小”,欺负孩子。

    如果我们能放下父母的自尊和控制欲,我们就能承认:叛逆,90%不是孩子的错。

    被“输赢感”控制的大人

    其实,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个道理我早就懂了,但为什么我还是会不由自主的利用大人的权势,去压制孩子呢?

    因为我们太容易受“输赢感”的控制,陷入与孩子的权力之争。

    就像前面说到的纪录片里的这个场景。

    当萌萌对爸爸的决定提出质疑,为什么忘带书包就不能和朋友出去玩时,爸爸的回答是:“不交作业的承担就是不能出去玩”。

    萌萌说,这一天没有老师要求一定要做的作业,书包没有拿回来并没有什么关系。

    爸爸说:那以后都不要做作业了。

    虽然我承认,我们都很可能会这么脱口而出,但以旁观者的目光来看,这是开始耍无赖了。

    萌萌继续反抗,最后,爸爸使出杀手锏,拿出手机:我现在就打电话,叫你朋友不要过来了。这是精准地挑着最能让女儿难受的地方,一棍子打下去。

    到这里,其实已经无关教育,只关乎输赢:我是你爸,我说的就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我知道有什么招,能让你屈服。

    萌萌虽然没办法,但心里不服:为什么要听你的?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听你的?

    这大概是很多孩子的心声吧。

    我们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样成熟,自己却像孩子一样争输赢。这是很可笑的一件事。

    从这样的对抗里,孩子并没有受到教育,他们只学到了“你不讲道理,我也可以不讲道理”,学到了“我就不、我就要”;

    他们只学到了“你让我难受,我也要让你不好过”,学到了通过报复来获取权力。

    对萌萌而言,她的报复,是沉默的反抗,关在房里不理爸妈。

    也有更激烈的:两三岁的孩子可能会顶嘴和扔掉食物;五六岁孩子可能会拒绝收拾玩具;十岁的孩子可能用言语咒骂你,或者破坏东西。而到了十六七岁,报复行为可能是喝酒、不上学、夜不归宿……

    如果我们把思维限制在一定要“打赢”与孩子的这场仗上面,那么世界上任何育儿技巧,都帮不了什么忙。

    纪律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教导

    你可能会问,那怎么办?难道不管吗?

    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叫皮皮的孩子把弟弟的游戏机打碎了。皮皮的爸爸说,打碎弟弟的游戏机是不能容忍的行为。他通知皮皮,这个星期他会失去打游戏的特权。

    可想而知,皮皮会强烈抗议。爸爸没有和他形成对抗,而是问他,是不是愿意做些事情来弥补他失去的游戏时间。皮皮同意了向弟弟道歉,用零用钱买新的游戏机给弟弟,外加一星期倒垃圾、刷盘子的苦差事。

    这个爸爸仍然使用了后果法,只不过采用的是变通、协商的方式。

    从这个故事里,我领悟到了一件重要的事:

    纪律不是为了对抗或者控制,而是为了教导。

    哪怕是一个我们认为应该遵守的规则,也可以想想怎样做才能解决问题,才能让孩子得到教育,而不是把孩子推到与自己对抗的位置上。

    就像前段时间,我和妞妞最容易起冲突的时间点就是睡前,我认为约定的时间到了,她就应该马上去刷牙,但妞妞总是会拖拖拉拉地不肯去。我则会怒火中烧,强行中断她在做的事,接下来就是妞妞剧烈的情绪大爆炸。

    现在,我尝试从她的角度去理解:一件事,没做完,真的很难受啊。

    然后,我会深吸一口气,后退一步,告诉自己不要被输赢感控制了,不要把事情演变成权力争夺战,而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毕竟,因为咽不下一口气,把事情搞得更不可收拾,不是什么划算的事。

    所以,我不再强行阻止她,而是和她协商:你可以把手上的事做完,妈妈到洗手间等你,好吗?这样做的效果还真的很好。

    现在我感觉,我和妞妞已经成功渡过了一个新的磨合期。

    虽然未来的路很长,虽然妞妞可能会再经历一个又一个的“叛逆期”,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互相尊重和理解,只要我能时刻提醒自己,冲破控制孩子的本能,我们一定都能平滑、顺利的渡过。

    希望我们和孩子,都能一直如现在一样至亲至密,而不是渐行渐远。

    后记

    五一假期眨眼就过完了,大家过的怎么样啊?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或者悲催的事情要分享或者吐槽的吗?欢迎后台“无情”骚扰我们~^_^

    【100万+爆文】30万学费也无法安放的焦虑|28年追踪:你的孩子终将平凡

    前沿教育理念应对20年后的失业潮|孩子的眼界决定未来的边界|送给孩子的三句话|孙杨VS张伟丽|怎么做合格的鸡娃妈妈|3件让孩子放手去做的事|一个“完美孩子”的悲剧

    财商启蒙落魄富翁3个月谷底翻身|李佳琦暴富的底层逻辑|消费主义陷阱|股市大崩盘的警示| 银行理财=靠谱?这个观念真的要改变了

    数学启蒙数学启蒙最有用的方法|数学启蒙动画片

    音乐启蒙北京孩子怎么学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免费资源

    美术启蒙怎么让孩子想画敢画|0-6岁最好的启蒙方法

    英语启蒙6岁牛娃单挑高考英语|AI外教课测评

    性格社交幼儿园里的4类孩子|这才是最重要的社交能力| 解决矛盾的能力|2个真正有用的规则

    能力培养记忆力|创造力|思考力

    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PBL项目制学习

    国际教育美国大学招生“潜规则” |体育项目怎么选

    父母成长为何家会伤人|中国式家庭的轮回|令人震惊的“深井效应”|去你的完美女人

    遛娃指南私藏的校园剧场|王府井|北京雪场指南|2020跨年活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jrXRV7ed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