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出乡情 “粽”下回忆_雷州_馅料_形状

丰富的馅料是鸭乸粽“灵魂”所在。 蛤蒌叶混合糯米炒香。 阮玉英在编织“鸭脖子”。 把粽子编织成活灵活现的“鸭子”。 鸭乸粽要大小统一。 鸭乸粽馅料丰富。 填实后的鸭乸粽煮后不会散开。 用小勺子往“鸭屁股”逐层填入馅料。 端午

丰富的馅料是鸭乸粽“灵魂”所在。

蛤蒌叶混合糯米炒香。

阮玉英在编织“鸭脖子”。

把粽子编织成活灵活现的“鸭子”。

鸭乸粽要大小统一。

鸭乸粽馅料丰富。

填实后的鸭乸粽煮后不会散开。

用小勺子往“鸭屁股”逐层填入馅料。

端午节将至,在雷州,当地人总爱提前制作一种叫“鸭乸粽”的粽子。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鸡鸭都是饭桌上的稀罕物,擅长编织蒲席的雷州人为了满足孩子们对鸡鸭的渴望,把粽子编织成活灵活现的鸭子形状,成了鸡鸭的替代品。这“鸭乸”形状的簕古粽,就成了那个年代孩子们互相“炫耀”的端午“礼物”,所以被称为“鸭乸粽”。随着时间推移,徐闻、遂溪、麻章等地的农村,都有“五月五,提鸭乸”的习俗。

●撰文/摄影 陈文 黄余武

▶▷“编”出来的粽子

手艺人年龄均超五十岁

有别于传统的粽子,鸭乸粽并不是“包”出来的,而是“编”出来的。要想编出好看的形状,需要在雷州半岛地区野外采割一种名为“簕古”的叶子。

簕古是一种浑身都是宝的野生植物,其形状似剑麻,两侧与中间的簕锋相向,当地人也叫它山菠萝或者猪母锯等等。它结出来的果子跟菠萝很像。簕古的果实、叶子和根都可以入药,也有清热解暑的作用。簕古叶自带特有的清香,与粽子里的糯米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香气。

茂德公鼓城总经理陈均安向笔者介绍,想要编鸭乸粽,4月就要开始做准备,发动村民去野外采摘簕古叶。采集簕古叶,一定要在早晨,被露水沾湿的簕古叶比较鲜嫩,采完后先放在阳光下晒一晒,然后将簕古叶去掉中间和两边的刺,还要将中间凸起的“界”压平,工序相当繁琐复杂。

在完成除刺、晾晒、压平等工序后,沿着叶骨把叶片一分为二,破成大小相等的条形,为的就是保持鸭乸粽大小统一。

一个鸭乸粽需要通过四片细长的簕古叶交错编织成鸭头、鸭脖、鸭身、鸭尾形状。

“叶子之间两两交错、打结,到脖子这里就要开始收紧了……”阮玉英一边说一边展示鸭乸粽是如何编织成的,簕古叶在她手上,上下翻飞,不一会就编织出一个饱满圆润鸭乸粽的外壳。

“阮阿姨已经在这里包鸭乸粽起码5年了,现在会做的人都50岁以上了。由于鸭乸粽工序复杂,像阮阿姨这种老师傅编一个都要花费4—5分钟。除了要会编织,还要编得好看,这是靠经验积累的,急不来。”茂德公员工崔世宏说道。

除了鸭乸粽,手巧的家庭还能编出各种寓意不一的簕古粽——如笔架和书包(学业进步)、鱼篓(年年有余)、金塔(步步高升)等等含有美好寓意的粽子。

▶▷有形也有“魂”

馅料带有草本独特清香

不仅编织工艺繁琐,鸭乸粽的馅料也是极为讲究。“鱼香肉丝里没有鱼,老婆饼里没老婆”,而传统的鸭乸粽里,其实也没有鸭肉。其中独特的草本清香来自田间林边随处可见的食材,一种名为“蛤蒌”的植物。蛤蒌,谐音“合老”,即“相合到老”的祥瑞寓意,在取名“蛤蒌”之际,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它的美好期待。

雷州人把采摘好的蛤蒌叶剁碎,猛火翻炒,在高温的作用下,蛤蒌叶独特的草本香气被彻底激发出来。再混合上好的糯米,不断翻炒,将蛤蒌叶的香气彻底和糯米混合,这便是鸭乸粽的“灵魂”所在。

鸭乸粽填料手法独特,油脂丰富的海鸭蛋蛋黄、粒粒分明的绿豆、肥瘦相间的叉烧,用小勺子往“鸭屁股”逐层填入,先是一层蛤蒌叶炒米,然后是绿豆、海鸭蛋蛋黄、腊肠、叉烧,最后又填上一层蛤蒌叶炒米。“要把‘鸭子’填实,这样煮出来的鸭乸粽就不会散开。但是又不能填太多,太多的话就会把‘鸭子’撑开,还不易熟,这里面都是学问。”陈均安说。

封口后,将鸭乸粽放进高压锅里熬制50分钟,用猛火去除糯米的热毒。经过熬制的鸭乸粽褪去了原本鲜嫩的绿色,呈淡褐色。一锅粽子出锅、开盖,烟雾升腾而起,簕古叶和蛤蒌叶的草本香气混合,再与馅料肉香碰撞,一个香气扑鼻的鸭乸粽就此出炉。

切开鸭乸粽,绵密软糯的糯米紧紧包裹着馅料,一口下去,糯米吸收了肉汁,香而不腻,中间的叉烧入口即融,蛤蒌叶的香气瞬间填满整个口腔。

▶▷藏在味蕾的乡愁

家乡味慰藉远方游子心灵

临近端午,在雷州农村的老人想方设法把最新鲜的鸭乸粽寄给在远方的亲人,他们的思念和爱意融入每一片簕古叶、每一粒的糯米中。无论在外多远的亲人,只要吃上一口家乡的粽子,无处安放的乡愁便得到了慰藉。

“很多来购买鸭乸粽的顾客,都想把粽子寄给在外的亲戚朋友,或许外地也有鸭乸粽买,但是只有家乡的味道才最正宗。端午节前后能够卖出3万至4万个,包装特地用蒲草编制成手提篮,更加突出雷州的特色。”陈均安介绍道。

在茂德公鼓城里,前来购买粽子的市民络绎不绝。“小时候一到端午就会央求妈妈编鸭乸粽。在以前可稀罕了,要是端午节有一个鸭乸粽,就能在小伙伴面前‘神气’一整天,提着鸭乸粽到处跑,玩累了玩饿了,就把鸭乸粽吃了,对我来说既是美食,又是儿时玩具。”前来购买鸭乸粽的肖女士回忆道,“现在来买一些鸭乸粽,寄给在加拿大读书的女儿。”

如今,粽子这道传统美食的制作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以往追求丰富馅料的粽子优化成了“一口粽”,同时革新配方、优化香味提取、改良保存方式,如运用湛江独特的海红米作为粽子的原材料,搭配蛤蒌叶的清香,将健康与美味化成人们口口相传的赞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2rkPVvYw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