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博物馆文物文物介绍——湖北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元代文物。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这件梅瓶腹部设有四个开窗,分别绘制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故名“四爱图”。梅瓶釉色白中泛青,色彩青翠艳丽,为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之作。2006
原标题:文物介绍——湖北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元代文物。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这件梅瓶腹部设有四个开窗,分别绘制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故名“四爱图”。梅瓶釉色白中泛青,色彩青翠艳丽,为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之作。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郢靖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青花瓷器的烧制盛于元、明、清三代,属于釉下彩瓷。青花瓷是采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钴料经高温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元青花瓷质地优良,花卉、走兽、戏剧故事、人物等皆跃然瓷上,漂亮悦目。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十分珍贵。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传世珍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收购于民间藏家,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国宝级文物,已收录入《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可以称得上是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湖北省黄梅县出土的延祐六年(1319年)纪年墓塔式罐,是目前考古所见时代最早的元青花完整器,在青花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郢靖王朱栋(1338-1414)为明太祖朱元璋第23个儿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晋封郢王,永乐六年(1408年)六月就藩湖北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永乐十二年十一月一日(1414年12月12日)薨,谥号为靖,又称郢靖王。2005年,考古学家对郢靖王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墓中出土了2件青花梅瓶,其造型、胎质、纹饰、釉色等各方面都具有元青花特征,特别是四爱图梅瓶,与传世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几乎一致。梅瓶足部绘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釉色白中泛青,色彩青翠艳丽,为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之作。梅瓶通体绘青花纹饰,分三组,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下部绘仰覆莲纹和忍冬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四个菱形开光,分别绘有中国古代四位高士闲情逸致、恬静自然的场景。其故事取材高雅,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喜爱兰花,兰花为传统寓言纹饰,古人以幽谷兰花喻隐逸之君子;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酷爱莲花,莲花纹饰以象征身居高位,廉洁奉公,运用莲与廉同音,意蕴“一品清廉”之意;人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一生未婚,痴爱梅花的高雅和白鹤的飘逸;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深爱菊花的傲霜品性,淡泊名利,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该青花陪衬的景物结合主题,四组画面情景交融,造型秀美,线条流畅,色泽浓艳,可谓元代青花瓷中极其罕见的精品。在青花瓷器中,元代青花反映人物图案的器物存世较为稀少,有如此精美的四爱人物图案的元青花梅瓶更为罕见。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了解元代青花瓷制造工艺及人物图案纹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梅瓶属于青花瓷的一种,在明代即明代以前并无梅瓶一词,在清代的《饮流斋说瓷》中说道:“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痩骨相称,故曰梅瓶”。在历史上,梅瓶各大窑系都有,其造型的优美程度可以说天下第一,所以梅瓶的造型可以算是中国瓷器的第一造型。“梅瓶”这种器形得名比较晚,它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字,叫“经瓶”。这跟宋代皇家的讲筵制度有关。当时“讲经”也叫“讲筵”。讲完之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经瓶”。上海博物馆藏宋代磁州窑梅瓶白地黑花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桂林博物馆藏明代青花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梅瓶作为酒具的用途,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件宋代磁州窑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开光书写“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此外,还有另外一些铭文则是从侧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如桂林博物馆藏有一件出土于明墓的本地民窑生产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天长地久”本身带有祈福之意,同时也隐含了“天藏地酒”之谐意,这就表明了其祈福与储酒的双重功用。宋代理学宗祖周敦颐,字茂叔,中国道学的创始人。道州营道县人(今湖南道县),生于公元1017年。一天夜晚,月明星朗,凉风可人,先生披银纱伫立在池边良久,见莲出污泥而高洁自爱,花濯清涟而无妖冶之姿,感慨丛生,文思泉涌,乃转身回房,奋笔疾书,草就《爱莲说》一篇,其佳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脍炙人口。陶渊明是晋末宋初的一位杰出诗人,他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一些小官。他不满士族把持的黑暗统治,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不对之卑躬屈节。他做彭泽县令时,恰好碰上督邮来视察工作,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当即辞去彭泽令,决心远离统治者,洁身自好。此后,他长期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侣,再没有出仕。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对他不苟随时俗的高洁品质的赞颂。王羲之创造行书、草书受他的爱好有很大关系。王羲之一爱兰、二爱鹅。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约友修禊,选择了兰亭为修禊之所,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外,此地还盛开幽兰,馨香扑鼻。同去的名士们因此而留下了“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微音选泳,馥为若兰”、“仰泳挹遗芳,怡神味重渊”等咏兰名句。林和靖除爱梅外,还特别善养鹤。每当外出游湖时,客人来了,家僮开笼放鹤,他望见鹤飞来,知道有客,就返棹回家。他与客人饮酒吟诗时,鹤起舞助兴。由于林和靖爱梅若妻,视鹤如子,“梅妻鹤子”遂广泛流传,成为佳话。传说林和靖死后,他养的鹤也在墓前悲鸣而死。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mwx54LdN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