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宾斯坦肖邦夜曲鲁宾斯坦与肖邦夜曲

鲁宾斯坦演奏肖邦《升F大调第5号夜曲》 鲁宾斯坦与肖邦夜曲 我是个地道的肖邦迷, 说到个人最喜欢的肖邦作品,那也许是叙事曲,谐谑曲,或者奏鸣曲,但应该不会是夜曲,而谈及什么作品体裁是肖邦独有并且创造了非凡的艺术造诣的,那一定是夜曲。
原标题:鲁宾斯坦与肖邦夜曲鲁宾斯坦演奏肖邦《升F大调第5号夜曲》鲁宾斯坦与肖邦夜曲我是个地道的肖邦迷,说到个人最喜欢的肖邦作品,那也许是叙事曲,谐谑曲,或者奏鸣曲,但应该不会是夜曲,而谈及什么作品体裁是肖邦独有并且创造了非凡的艺术造诣的,那一定是夜曲。我会聚精会神地感受叙事曲的跌宕,谐谑曲的激昂和奏鸣曲的恢宏,但工作或学习时,我却经常一遍遍播放着夜曲全集。肖邦夜曲是很有魔力的东西,听着它做其他事,它是柔和的背景音乐,可以舒缓神经,营造独特的浪漫氛围.当放下手头的事,专心的去听音乐,才发现原来它的层次如此丰富,情感如此纤细,你会渐渐的会被它吸入肖邦精心构建的属于夜的国度。虽然同属于一个体裁,但肖邦的每首夜曲的创作结构,展现的风格以及韵味都各有不同,譬如,最著名的夜曲-2降E大调OP.9.2,用简洁的圆舞曲式表达了一种明朗舒展的感情;夜曲-8降D大调OP.27.2则使用了回旋曲式,复杂的双音旋律,展现了深沉而热烈的情感;夜曲-15F小调OP.55.1中悲凉忧郁的情绪贯穿始终,最后以几组由冷转暖的琶音结束,体现了作者冲出困惑与迷离的渴望。由此可见肖邦的这21首夜曲,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它背后是动人的故事,奇幻的风景,缠绵的情感。个中滋味,只有自己去聆听,独自品味,才能体会得到。每次享受这些作品,都会陷入幻想的海洋中,揣测那时肖邦的思绪与情感。也许永远都不会有精准的答案,这或许也正是古典乐的魅力所在吧。没有人准确的告诉你,他为什么写了这个作品,为什么以这样的形式写,当时发生了什么以致使他这么写。我可能听了十几个演奏家不同版本的夜曲,以前会偏爱一些比较张扬和夸张风格的,但听完所有版本后,恍然发现,原来自己拥有的第一张肖邦夜曲全集正是最佳版本—鲁宾斯坦的肖邦夜曲全集。某那种程度上鲁宾斯坦曾经是很长一段时代演奏肖邦作品的杰出代表,他的演奏华丽而不失稳健,极其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质。他高贵而又低调的特征,与肖邦的性格不谋而合。最为可贵的是,他是控制音色高手中的高手。扎实的技术加上丰富的情感以及对作品准确的理解,使得这个版本的夜曲成为当之无愧的“演奏范本”。音乐,夜曲,浪漫主义,这都是非常感性的词语,所以,多说无益,自己去感受吧。入门推荐降b小调Op.9no.1降E大调,Op.9no.2个人推荐:降D大调,Op.27no.2降A大调,Op.32no.2G小调,Op.37no.1G大调,Op.37no.2肖邦夜曲全集名录及注解降b小调OP.9.1,OP.9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出版于1833年,作于1832年,献给玛丽·普勒耶夫人,模仿自费尔德。这首第一号,降B小调,甚缓板,3段体,中段由八度音奏出降D大调。尼尔斯评介:“充满了梦中饱满的甜蜜欢乐,那是把黄昏,夜的寂静,以及这产生的一切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降E大调,OP.9.2,作于1830—1831年,回旋曲式,行板在左手伴奏下,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华彩咏唱。哈聂卡认为,此曲应以“纯粹的触键。”B大调,OP.9.3,作于1830—1831年,稍快板,3段体。第一段优雅而带几分媚态;第二段转为B小调,激烈的戏剧性情绪,有进行曲风格旋律;第三段再现第一段后有优美的尾声。尼克斯评介,“典型的沙龙音乐,没有爱怜,在情绪上却充满馨香。”F大调,OP.15.1,OP.15.1的3首作于1830—1831年,出版于1832年,呈献给费迪南·希勒。这首第四号,如歌的行板,3段体。第一段为清朗、典雅的行板,16分音符三连音构成的装饰非常醒目,中段进入有魄力、近似暴风雨的激情部分。升F大调,OP.15.2,甚缓板,3段体。第一段装饰成如歌的华彩,其中孕含丰富的情绪。中段加倍速度,其中五连音音型以半音量的柔声开始,很具特色。这是非常美的一首,尼克斯评介:“外界的温暖及光渗透到心里,装饰的华彩音像蜘蛛丝似地飘然在我们周围舞蹈。第一段为甜蜜的回忆,中段为不安的情绪,但太阳并不失去其温暖,反而稳住了沉着的情绪,像是夏日遥远的天空那一道彩雾慢慢地消失。”G小调,OP.15.3,肖邦在此曲草稿上注明:“在《哈姆莱特》上演之后”。缓板,二段体,第一主题有痛心疾首意味,似乎呻吟,悲叹中的反抗发展到顶点才平静下来,优美的转调后出现幽静的钟声及安慰与希望的第二主题。升C小调,OP.27.1、OP.27两首作于1835年,出版于1836年,呈献给达波尼伯爵夫人。这首第七号甚缓板,3段体。第一段以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经种种转调后,情绪越来越不安;中段速度转快,出现悲痛的第二主题,它化解为明朗后再复归第一主题。这是肖邦夜曲中结构最大的一首。哈聂卡认为中段有贝多芬的风格,库勒普斯基认为,肖邦此曲的“诗情穿上了厚重的魔术外衣。”降D大调,OP.27.2,优美而平衡回旋曲式,持续的缓板,两个主题经过3次装饰,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反复。尼克斯评介:“洗练,完整的结构,在优美的感情中含有流畅的忧郁,它扩散开来,其甜美令人失去元气,因其中散发着‘毒素’之故。我们不可吞饮这三度及六度音,如吞饮了,必须以巴赫、贝多芬的解毒剂才能化之。” B大调,OP.32.1,OP.32两首作于1836—1837年,出版于1837年,呈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这首第九号自始至终为行板。库勒普斯基解说:“此曲如莫扎特的咏叹调一样简朴”。而哈聂卡认为,此曲尾声“像是敲击着悲剧的大鼓,像是暴风雨般的宣叙调尾声,与梦幻般的开头部分形成强烈对比。”  降A大调,OP.32.2,缓板,3段体,第二主题出现时,变气氛为暴风雨似的热情;第一主题再现时,受这种热情影响而出现摆动的情绪。G小调,OP.37.1,OP.37的两首作于1838年,出版于1840年,此曲作于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马尧卡岛回国之后,库勒普斯基称此曲为《乡愁》。始终行板,具降E大调圣咏合唱中段的3段体。 G大调,OP.37.2,小行板,此曲来自航海途中灵感,低音部不断起伏的伴奏中出现重音,表示船的进行,其间以丰富的和声表现水上的粼光,接着出现舵手之歌,按乔治·桑说法是肖邦自己梦幻中的自言自语。歌声消失,船像是在夜海中飘浮,再传来低声吟唱,摇动的曲趣反复,船渐渐在远处消失,黑暗的水中隐约的舵手之歌。C小调,OP.48.1,OP.48两首是肖邦成熟期的作品。尤其这第一首是所有夜曲中结构最大的一首。OP.48的两首作于1841年,出版于1842年,呈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缓板,3段体。哈聂卡解说:“这是最高贵的夜曲,构思巨大,有短音乐剧的感觉,在双倍速度处,加强了戏剧性效果。此曲具英雄性,脱离了感伤,让我们看到伟大、男性的肖邦。”升F小调,OP.48.2,小行板,3段体,中段为狂想曲。序奏和最初的主题有挽歌的情绪,尼克斯说:“有令人不禁落泪的甜美。”开头主题反复两次后转为甚慢板。肖邦学生回忆,肖邦要求他弹中段时右手要用宣叙调表现,而且“最初两个和弦要如暴君的命令一般,其余部分以怜悯的感情演奏。”F小调,OP.55.1,作于1840年,出版于1844年,呈献珍妮·史达林克小姐。此曲为行板,3段体,库勒普斯基评说,此曲“悲伤逐渐堆积,成为失望的呼喊,而后又因希望而转为温暖。”库拉克认为:“让人想起一位离开自己所爱家庭、所爱的人们,寂寞悲伤地在旅途的流浪者。”中段为进行曲风格,好像说往前走需更大的勇气和热情。尾声是感恩:“啊,神啊,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降E大调,OP.55.2,即兴风格,3段体,全曲又可分为速度为持续的缓板与船歌两部。B大调,OP.62.1,OP.62的两首是肖邦一生最后作品,作于1849年,出版于1846年,呈献给肯迪利兹小姐,行板,3段体。哈聂卡解说:“这是在月光下飘散着花香的夜曲,带着疾病的、丰富的花香,那依着栅栏上升的音符突然转回主音,具非常的魅力。主旋律非常华丽,雄浑的和声,降A大调处踌躇之定,有很大的魅惑力。”E大调,OP.62.2,缓板,3段体,其中有敌对式的激烈对话,和声极为丰富。E小调,OP.72,作于1827年,1855年出版,实际是肖邦17岁时的作品,行板,简单朴素的形式。升C小调,约作于1830年。21.C小调,约作于1837年。肖邦夜曲主题文章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Erq2GYQw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