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黄河大集·淄博风物:6场大集透露怎样的齐地年味?_索镇_桓台_摊位

记者 张荐博 人间烟火处,年味正浓时。 从疫情阴霾中走出,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憧憬再次被点亮,属于淄博这座城的烟火气在逐渐升腾。 从腊月十九到腊月二十八,桓台索镇、淄川太河、高青青城……6场别具特色的大集接踵而至,好不热闹。 来这市井大集里走

记者 张荐博

人间烟火处,年味正浓时。

从疫情阴霾中走出,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憧憬再次被点亮,属于淄博这座城的烟火气在逐渐升腾。

从腊月十九到腊月二十八,桓台索镇、淄川太河、高青青城……6场别具特色的大集接踵而至,好不热闹。

来这市井大集里走一遭,也不枉人间烟火。走,咱们赶集去。

寻一次家乡至味

关于赶大集的记忆似乎还停留在儿时。

幼年时曾与爷爷奶奶一同居于乡下,每逢大集时便是我最期待的日子。爷爷温热的大手掌紧牵着我,穿梭于熙攘人群中,耳中充斥的是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对那时的我来说,大集是个神奇的地方,聚集着糖葫芦、爆米花、烤红薯等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此后,时过境迁,我时常望着超市货架上井然有致的商品,怀念那份久违的市井味儿。

当十几年后的今日,再次踏入市井大集的我,内心不禁多了份孩童般的紧张与雀跃。

腊月十九,桓台索镇大集,“黄河大集·品游淄博”的第一站。

晨起的雾气还未消散,索镇大街上的摊位便热闹了起来。

闪着金光的福字对联、精致喜庆的窗花、晶莹剔透的冰糖葫芦、刚出炉的瓜子、活蹦乱跳的海鲜,甚至是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总有一样事物,可以撩动你儿时的向往;也总有一种味道,可以勾起对家乡的思念。

摆于宋大爷摊位前的白莲藕个头大、质地细腻,圆润浑如羊脂白玉。

“我在自家池塘挖藕有30多年了。”卖马踏湖白莲藕的宋大爷,是桓台县马踏湖湖区的村民,平常就是索镇大集的常客。生食甜脆爽口、熟食营养丰富,白莲藕作为马踏湖的特产“冠军”,深受桓台本地人的欢迎。

同样人气高的还有这一位。“香,真香!”刚出锅的羊汤热腾腾,位于淄川太河东山里的全羊店老板从一大早就开始忙碌。“宰了5只羊,现在都快卖完了。”全羊店老板告诉记者,他们用的羊肉都是当地的青山羊,吃过的都说好。

而以清真饮食业闻名遐迩的临淄金岭,酱牛肉、清真蜜食、鞋底饼是金岭大集上传承已久的独家味道。即使是离乡外居的“金岭人”,此刻也要去到大集,哪怕只为那一碗牛肉浓汤……

烟火市集中,尽是家乡至味。

品一场传统非遗

在熙熙攘攘、热热络络的市井味儿中,寻回了暂别多时的烟火气,这是我近日在逛大集时最强烈的感受。

在这期间,我尤为惊喜地发现,不少非遗产品以崭新姿态闯进大众的视野。

位于高青青城大集的沿街房商户中,吕家烧饼门前烟火气十足。他们家的招牌吊炉烧饼是青城“八大名小吃”之一,也是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香酥味美,且只要一元一个。

“吕家烧饼有着上百年历史,到我们这里是第三代传人。”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家烧饼传承人吕伟说,仅大集当日这一上午,他们就已卖出千数个烧饼,很多在外的青城人,逢年过节回家就好这一口。

承载着文化,也寄托着乡愁。除美食非遗外,不少具备着传统技艺的非遗产品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草编兔子、草编鞋……桓台索镇大集田孝宾的摊位上,一排小巧精致的草编产品吸引了诸多人气。田孝宾是草编艺术的非遗传承人,谁也未曾想到眼前这个憨厚的中年男人有着一双极巧的手。

“2023年是农历兔年,我特意做了很多草编兔迎合年味,今天看来很是受欢迎。”田孝宾笑着说。

在田孝宾旁边,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剪刀的传承人刘大娘,自小就练习制作刘氏剪刀的她,如今已70多岁了。

刘大娘告诉我,索镇刘家庄刘氏剪刀已有三百年历史,做一把剪子,需要经过试钢、嵌钢、锻打等72道工序的反复锤炼。“由于工序太复杂,没有人愿意干,这个手艺怕是很难再传承下去了。”刘大娘难掩黯然神伤。

不远处一个摊位,吸引聚集了许多孩子驻足观看,好奇心指引着我走上前,原来是糖画。

糖画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格外受孩子们的欢迎。此刻糖画的老板正在专心致志地画一只兔子,孩子们便一个两个地将脑袋凑在一起围成圈,他们看得那样认真,如同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回忆起儿时,我也曾走到糖画摊前就迈不动步子,眼神中满是渴望地望向爷爷奶奶,他们便会笑笑,敲一下我的小脑门,给我买下一串糖画……

“姑娘,你的糖画。”老板的声音将我从回忆中拉回现实,刚刚竟是愣神了。

“谢谢老板。”我接过那串糖画,用味蕾去感受麦芽糖的香甜。嗯,真甜,和记忆中一样。

最是烟火人间

“7053次列车已发车……”赶过那么多次大集,坐绿皮火车去赶集还是头一次。

这是山东独一份,往返泰安—淄博之间的一列公益“慢火车”,7053次是它的名字。

2023年1月14日,农历小年。这列穿行在齐鲁大地上、带着山区人民满满的年货的小火车再次出发,也在途中再度拥抱热闹的博山大街集。

而在距离博山大街集100公里外的高青青城大集上,剃头匠宫文清正在熟练地给顾客理发。

“10块一次。”毛巾、脸盆、剃刀、推子……是高青青城传统手艺人剃头匠宫文清的老家当。今年75岁的他做这一行已做了40多年。每逢青城大集,宫文清便会骑上三轮车,早早来到大集上,扎好简易的棚子,等待顾客的到来。

86岁的李大爷是宫文清剃头铺的老顾客。“每隔一两个月我就来理一次,手艺非常好,又便宜,我很满意。”正在剃头的李大爷露出笑容。

在青城大集,剃头似乎已成为当地百姓的赶集标配,这既是一项传统技艺,更是人间烟火气的生动体现。

“超市里有的,不如大集里实惠;超市里没有的,这里没准能找到。”村民李阿姨提着鼓鼓的手提袋,说完又一头扎进了集市人潮中。

集市里面不仅藏着柴米油盐酱醋茶、鸡鸭鱼肉瓜果蔬菜,也藏着很多普通人的生活希冀。

赶集赶集,有些人喜好赶集,或许并不在乎能买到什么,只在乎“赶”的过程,颇有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通透。

市井长巷,聚拢起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淄博大集,齐地年味,当你汇入赶集的人潮时,你已被揉进这烟火人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ErqBG3Qw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