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物活起来正在阅读:文物“活起来”更需深挖内涵

作者:徐 达 没有在深入探讨文物本体的价值内涵上下功夫,也就无法真正将博物馆的资源转变为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在各大媒体平台的热播,博物馆这一社会公益机构正在吸引越来越多
原标题:正在阅读:文物“活起来”更需深挖内涵  作者:徐达没有在深入探讨文物本体的价值内涵上下功夫,也就无法真正将博物馆的资源转变为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在各大媒体平台的热播,博物馆这一社会公益机构正在吸引越来越多观众的注意。长期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博物馆的管理运营多以馆舍为阵地,以展品为基础,以博物馆的研究业务和学术成果为载体,以向观众开放展览为主的方式服务社会。近年来,“让文物活起来”成为博物馆行业的普遍呼声,也成为整个文博界的热点话题。在新媒体背景和“互联网+”语境下,博物馆的文物展示陈列方式推陈出新,博物馆文创产业也方兴未艾。要让文物“活起来”,创新必不可少。以往人们走进博物馆,往往感到文物的展陈方式深沉严肃。虽然藏品众多,却多是刻板、平面化的表达。让文物“活起来”,不仅要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还要增强展示的趣味性和场景感,让展品更引人注目。这方面,国内不少博物馆近年来做出了有益尝试。据报道,曾有观众抱怨故宫大殿里总是黑漆漆一片,每次参观都看不清里面有什么。为此,故宫团队研发出LED冷光源,反复检测敏感光线是否超标、什么样的大殿适合什么样的光线,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点亮了紫禁城。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一组“文物表情包”将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有机结合,满足了当下人们的多元审美和消费需求。博物馆借助科技手段让观众多角度近距离欣赏文物;将更多文物从库房移出,举行全国性、世界性的巡展;依托馆藏特色开发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创产品等,这些都是靠创新实现文物“活化”的方式。然而,吸引了更多观众、形成了媒体热度,也并不一定就是把文物搞“活”了。为了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强观赏性和体验性,时下一些博物馆过度依赖数字等新技术,片面强调开发文创产品;一些博物馆面对丰富的文物资源,缺乏扎实的研究和有思想性、启示性的观点,造成“千馆一面”,展览同质化;一些博物馆文物收藏及文创产品开发功利化,重视文物的经济价值,而轻视其历史文化及审美等价值;还有一些电视节目过分将博物馆娱乐化,可能会误导公众对文物内涵的认知。的确,让文物“活起来”并非易事。正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所言:“没有在深入探讨文物本体的价值内涵上下功夫,也就无法真正将博物馆的资源转变为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仍以故宫为例,2019年春节期间,故宫推出“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展示近千件文物,把从1840年后消失了179年的天灯重新点亮,首次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充满年味的紫禁城。这些都建立在对文物的研究及内涵的挖掘基础上,以传统节日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契机来布展。2016年,故宫建立了“文物医院”,包括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文物保护修复辅助业务三大部分。正是这些研究挖潜和修复工作,才让文物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文物保护是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工作只有在扎实充分的研究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物本身的历史、文化、美学等内涵及其背后的精神特质,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新的时代特性和价值观念、传播理念等紧密结合,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多方面参与,才能探索出更加符合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方法及理念,也才能绘就文物保护与社会共同发展、与时代共同进步的美好画卷。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changhe99.com/a/8V6zA4o1d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