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白玉版/石刻版)

王献之小楷书《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 《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墨迹在宋元时有两本,一为晋麻笺
原标题: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白玉版/石刻版)王献之小楷书《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墨迹在宋元时有两本,一为晋麻笺本;一为唐硬黄本,上有柳公权跋,疑为柳公权临本。此二本后均佚,流传的刻本有二,一为“碧玉版本”,一为“白玉版本”。世以“碧玉版本”为优。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清杨宾《铁函斋书跋》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此帖可以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流传甚广的碧玉版剪裱本,十三行变为二十八行,失去了原来分行布白之意趣,这是在欣赏时需要注意的。释文:晋中(书令)王献之书。......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飞)......(括号内为缺字或残字,方括号内为衍字)《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洛神十三行版本《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解放后由国家收购,藏首都博物馆。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洛神十三行美学特征1、用笔。《洛神赋十三行》最突出的用笔特征是外拓,在挥运之中敛放自如,敛中有放,使点画更力晚得凝神静气,劲美健朗,奕奕动人。康有为说:“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洛神赋十三行》做到了这一点。它离开了钟、王楷书那种凝眉锁目、厚重朴茂的情态,而给人以清爽健利、优雅秀逸的美感。从线条的角度来看,《洛神赋十三行》比之钟、王亦显妍丽流美,其均匀纤细的点画里蕴涵着极强的质感,雅逸秀丽、不臃不滑,后人评其“精丽绝伦”,实为不过。在临习时,具体到不同的点画上,我们必须充分体会其生动自然、轻松优雅、爽利劲健的美学特征。(1)横。此帖中的横画,最有特点的是长横。其势赂向右上倾斜,似欹反正,并带有一定的上弧度;在用笔上顺锋轻顿入纸,行笔着力均匀,收笔自然轻顿。如上图“晋”、“甫”、“书”、“翠”四字。(2)竖。此帖中的竖,以长竖最为典型,起笔向右下轻顿后向下力行,收笔或垂露或悬针,垂露者浑圆而自如,悬针者直爽而轻松。如上图“神”、“轻”、“椒”、“珮”四字。(3)撇、捺。撇、捺在此帖中舒展飘逸、优雅大度、遒美而秀丽。古人云,撇、撩是字之羽翼,此帖可作见证。如上图“余”、“吟”、“长”、“左”四字。(4)点。点在此帖中最活泼灵动,有很强的行书笔意(当然不是指所有的点),映带自如,神采焕然。如上图“合”、“感”、“汉”、“无”四字。(5)戈钩。此帖中的戈钩峻利而且挺拔,笔力雄健,观之,劲爽之气扑面而来。如下图中“诚”、“或”、“我”、“飞”四字。(6)折。此帖中的折圆通而自然,婉转而遒媚,无生硬之感,极富情致,外拓用笔明显。如下图中“湍”、“静”、“南”、“扬”四字。2、结体。《洛神赋十三行》的结字主要有两大特点。—是宽绰舒展、典雅大方。苏轼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善作小楷的文徵明也说:“小字贵开阔,字内间架宜明整。”纵观此帖,无有不符者。余曾把其字放大数倍,见其宽绰明整,有寻丈之势,开阔而宏达,舒展而清健,颇有震撼力。同时,《洛神赋十三行》摆脱了钟繇的古拙隶势,吸收了羲之变横为纵的结字法,又增加自身舒展清健的特点,无不给人以典雅大方之感。二是灵动多变、随形布势、大小错落。《洛神赋十三行》中的有些字,借鉴行草笔意,化繁为简,使结体灵动多姿,如下图中“晋”、“书”、“感”、“汉”四字。再者,其结体随意自然,繁则大、简则小,长短、俯仰、曲直、欹正、揖让、伸缩、向背等关系做到了大小长短适当、疏密得体、避实就虚、揖让向背分明、曲直俯仰自如,给整篇的章法平添了生意。3、章法。《洛神赋十三行》的章法吸收了钟、王纵有行、横无列的特点而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错落有致;在字形方面,大小不一,参差有别,字距亦忽大忽小,然整行气势完整、环环紧扣;在行与行之间,其距离亦时大时小、松紧自如,行间之字揖让有序、顾盼生姿。4、神韵。纵观《洛神赋十三行》,其点画秀劲遒丽,笔致流畅空灵,意态生动活泼,神完气足,风影绰约,确有一种“丰神疏逸、姿致萧朗”的韵致美。同时,那错落有致、揖让分明的字、行布置,又给人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玲珑美。原文如下:晋中(书令)王献之书。......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以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兮,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远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逯,命畴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姚兮,携汉滨之游女。叹瓟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飞)......(括号内为缺字或残字,方括号内为衍字)【完】《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解放后由国家收购,文革前存上海博物馆,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放大​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zdnoOvp6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