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失传!去了这里才知道,于都这一市级非遗的传承有些曲折_梓山_酿造_传统

于 都 分 类 信 息 发 布 集 散 中 心 开门七件事儿,柴米油盐酱醋茶。 说起咱们日常常吃的调味品,酱油肯定是绕不开的。 而说起酱油,就不得不提咱们于都的梓山酱油。 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从小是吃梓山酱油拌饭长大的,但对梓山酱油的

于 都 分 类 信 息 发 布 集 散 中 心

开门七件事儿,柴米油盐酱醋茶。

说起咱们日常常吃的调味品,酱油肯定是绕不开的。

而说起酱油,就不得不提咱们于都的梓山酱油。

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从小是吃梓山酱油拌饭长大的,但对梓山酱油的了解却知之甚少。

为此,我们特意去了梓山酱油的生产地——梓山镇龙口村彭屋进行了访问,梓山酱油的第三代传人李恺接待了我们。

在李恺的讲述中,我们才知道,作为市级非遗的梓山酱油,曾经差点失传。

1

关于梓山酱油,有历史记载的文献资料很少,县志记载是清朝列为贡品,有 280年历史。

而民间相传是明朝万历年间坝老曾屋开山祖华台公在梓山结庐筑舍,始熬酱油,至今应有 400多年历史。

说到梓山酱油,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年,乾隆皇帝来江西视察水利,当地有位官员宴请皇帝,宴席上有一道肉丸让乾隆皇帝赞不绝口。

于是乾隆就问这肉丸是谁做的,随即做这道菜的厨师被叫出来,他回禀道,这道菜的精髓乃是蘸的酱油。

乾隆一试,果然如此。

于是他立即命人调查这酱油的产地,经调查,这酱油原来产自于都,从此,梓山酱油成为贡品。

据李恺说,这个故事并非传说,乃是在某县的县志上记载的,只是资源有限,无法查出到底是出自哪个县。

故事的真实与否我们暂且不论,但梓山酱油曾经是贡品却是的的确确的事儿。

据《于都县志》(1991 年版)记载:

清代,有酱坊加工酱油,梓山酱油列为贡品。酱油加工之始,时有豆油、瓜油、伏油、酱娘之称。

赣州府志也记载:

酱油春末夏初用大黑豆蒸晒,再以盐水浸豆,久晒出味,然后去豆取汁熬为油。制造如法则色黑味甘,经久不坏,最为佐撰佳品。此惟雩都所出最上,诸邑不及。

2

虽然如此,梓山酱油的传承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以前的梓山酱油,多以民间作坊为主,后经老一辈工匠集百家所长,归纳整理成一套古法酿造技艺,形成了梓山酱油特有的工艺和配方,并世代相传。

20世纪 70年代,梓山龙口村的李咸桢(李恺的爷爷)被委派带刚刚成立的梓山酱油厂工作。

因为李咸祯勤快老实,且有酿造酱油的手艺底子,酱油厂的老师傅便把各道工序都教给了他。

然而,后来的酱油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经营下去,梓山酱油的商标也流转了好几位老板,但最后都不了了之。

李恺说梓山酱油的工艺之所以差点失传,乃是因为梓山酱油的酿造属于 传统手工艺,制作工序繁琐,产出量低,亏损严重, 所以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了。

加上原来梓山酱油厂的工人也因为年纪大了相继去世,传承就更加困难。

把梓山酱油传承下去一直是李咸桢的愿望,当年他卧病在床,都还在指导他人酿造酱油的技艺。

好在他的儿孙们始终记着他的这个愿望。

李咸桢去世后,梓山酱油的第二代传人李玉成、李玉辉等去了赣州的酱油厂工作,在那里潜心学习酿造技艺。

不但如此,因为是口授心传,尽管知道配方,但要做回原来的味道,还是费了很大的功夫,这些年,李氏兄弟访遍大江南北,向有名的传统酱油大师学艺,终于在后来得到乡亲们的认可:

“梓山酱油又回来了。”

3

2009年,李氏兄弟成立梓山御酱坊,后注册为于都县御园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但“梓山酱油”的商标却一直没有拿下。

后来,李氏兄弟几经周折,终于在 2017年,买下了“ 梓山酱油”的商标。

独特的工艺和经营特色造就了梓山酱油独特的秘制配方, 2019年梓山酱油被评为“ 江西老字号”; 2020年,又被评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的梓山酱油,通过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和设备升级,已经从传统的小作坊生产过渡到规模化生产。

随着梓山酱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晒缸也从原来的几十口增加到 400多口。

如今,梓山酱油已成为于都乃至江西的名片,它的成功,是几代酱油人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这个时代选择的结果。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这种传统的手艺加上科学把关的产品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加上销路的拓宽,传统的销售模式从实体店转移到了现在的电商销售模式,定会为品质好、质量优且绿色安全的产品赢得越来越大的市场。

作为一位于都人,衷心希望咱们家乡越来越多的产品能够走出江西,走向更大的舞台。

【 END】

你对梓山酱油的传承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V6vn7Zq6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