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传统的家常粥食“yù汤”当为“鬻汤”,申说如下_zh_稀饭_古代

莱州传统的家常粥食“yù汤”当为“鬻汤”,申说如下 文 | 婴里 莱州有一种传统的家常粥食,其名为“yù汤”。以蔬菜炝锅(多以菠菜、白菜、萝卜等为材料),加水煮开,再把白面糊逐渐投入沸水中不断搅动使之成粥状。若有条件,汤内可加入花生米、粉

莱州传统的家常粥食“yù汤”当为“鬻汤”,申说如下

文 | 婴里

莱州有一种传统的家常粥食,其名为“yù汤”。以蔬菜炝锅(多以菠菜、白菜、萝卜等为材料),加水煮开,再把白面糊逐渐投入沸水中不断搅动使之成粥状。若有条件,汤内可加入花生米、粉条、木耳等,出锅时撒少许虾皮儿提鲜。这样说来,和济南的“甜沫”、河南的“胡辣汤”等粥饭类似,莱州人对“yù汤”还有另一个称呼是“咸饭”,即有咸滋味的稀饭(莱州人将稀饭称之为“饭”,如玉米面粥叫“苞米面子饭”,高粱面粥叫“纥匝(音)饭”等)。检索辞书和古文献,尚未见“yù汤”之名,由于“yù”字不知所依,方言“yù汤”跟常见的“鱼汤”同音,故人们在喝“yù汤”时常常戏谑:“不见鱼,还能喝鱼汤!”

今考,“yù汤”当为“鬻汤”。申说如下,求教于方家。

今人识“鬻(yù)”多从其“售卖”义的几个成语开始,如“卖官鬻爵”“卖妻鬻子”“破家鬻子”等等。其实,“鬻”字还有一个不为人熟知的读音“zhōu”,字义和“粥”相同。清代曲阜籍学者桂馥《札朴·乡里旧闻·䴲mò糊》记载:“沂州南境以大豆、大麦细屑为鬻,谓之䴲糊。”这里的“鬻”当然不是“卖”,而是“粥”。再如,《仪礼·士丧礼》:“夏祝鬻余饭,用二鬲(lì)于西墙下。”郑玄注:“鬻余饭,以饭尸余米为鬻也。”这都是“鬻”代“粥”的例子。

反之,“粥”代“鬻”的例子也习见于古籍。如,《礼记·曲礼下》:“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此“粥”即“鬻”,“卖”的意思。又,《文选·潘岳〈闲居赋·序〉》:“灌园粥蔬,以供朝夕之膳”。“粥蔬”即“鬻蔬”,也就是“卖菜”。李善注:“字书曰:‘粥,卖也’。粥与鬻音义同。”这里,李善注得明白:“粥”和“鬻”在“粥食”和“售卖”两种字义上是可以互相代替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二者读音近似,到后来就混误不清了。并且,从字形上说,“鬻”本就是“粥”,这是一个煮粥的全景图:下面是“鬲”,也就是古代像鼎而足部中空的炊具,上部中间就是煮粥的“米”,左右两个“弓”,是煮粥时升腾的蒸汽形象,而“粥”只能看作是“鬻”字的省略。

话到这里,莱州方言里的“yù汤”我们认为就当为“鬻汤”,意思就是“粥汤”。如进一步追问:“粥”就“粥”吧,怎么后面还要缀一“汤”字呢?当然,这里的“汤”并不是说这粥稀如汤水,因为“粥”本来与古代所谓“饘(zhān)”相比其稠度就低,可以直接饮用。而“饘”类稠度高的粥则需要借助于羹匙、筷子之类的工具而食用。如莱州以黍米熬制的介于干饭和稀饭之间的“黄米豆子”,当即属于古所谓“饘”了。思量一下,“鬻汤”之“汤”,应指“带汁的菜肴”,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汤菜”,这在古籍中常见。如,《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宋江因见了这两人,心中喜欢,吃了几杯,忽然心里想要鱼辣汤吃。”

综合来看,“鬻汤”作为“鬻(粥)”和“汤(汤菜)”的混合命名,以上述对“鬻汤”制作的过程证之,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了。

原文发表于2023年2月7日《烟台晚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Q6mLE7mdz.html

(0)

相关推荐